【世界廁所日】《便所》書評:馬桶沖出大學問

撰文:李美
出版:更新:

一個地方到底有多文明?廁所肯定是個重要指標。當你第一次見識日本馬桶的廁板竟然是溫坐的,更會自動噴水幫你清潔臀部,難免驚訝日本人如斯無微不至!由「屎尿.下水研究會」執筆的《便所:從排泄空間看日本文化與歷史》,透過最貼地、最地道的視角,讓大家見識日本最骯髒而實際又不骯髒的一面!配合2020年的東京奧運,當局打算透過「酷日本」企劃,將各式日本文化推銷給世界,最新式日本洗手間便為其中一大主題!

《便所》一書深入淺出,文字淺白易明,尤其前三章乃兒童俱樂部的編輯部撰寫,筆觸均以滿足讀者好奇心為主,加上全書圖文並茂,幾乎每隔一兩頁就至少有一張配圖說明,就連兒童都難有「閱讀障礙」。第四至六章則稍具專業性,進一步講解日本便所、衞生紙,以至屎尿處理的歷史變遷,當中還涉及不少既有趣又意味深長的冷知識,例如古時日本女性的如廁姿勢、傳統和式馬桶的構造,甚至是遊客在遊覽日本時的大忌(比如不應胡亂走到歷史悠久的鐵道上)……本書都巨細無遺地娓娓道來。可以說,如果搞不懂上述種種便所文化,實在愧稱自己是「日本達人」呢!

免治馬桶 折射精緻文化

《便所》一書不能不談的,當是本文開首所提及、堪稱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免治馬桶」,其英文名稱是「Washlet」,取「Let's Wash」之義。然而,這種馬桶並非日本人原創!據指,那是開發商TOTO參考(或「抄考」)美國公司而開發出來的。當時,這個名為「Washlet Air Seat」的馬桶僅僅是座醫用馬桶,專為痔瘡患者而設。TOTO最早可追溯至江戶幕府時代,最初是一間陶器合作社,它之所以開發馬桶,蓋因負責人大倉和親到歐美視察時,對坐着如廁的馬桶大為震動,認為要引入日本,取代主流的和式蹲廁。(不過,至今不少日本老一輩仍傾向蹲着如廁,是故,不少公共廁所同時提供蹲廁和坐廁。)

「免治馬桶」最初是專為痔瘡患者而設。(視覺中國)

日式免治馬桶在舊有馬桶的基礎上添加新元素,繼而令新品青出於藍,還高度突顯了日本的精緻文化。事實上,早於1966年面世的免治馬桶,其研發過程碰到不少難題:好像如廁之時,怎樣確保大小二便不會弄髒噴水裝置?如廁後又如何確保洗完屁股的污水不會弄髒噴嘴?更重要的是,噴水(對準肛門)的「標靶」應訂在哪裏?如何找出「標靶」位置?噴水如何做到溫度適宜?就連夏天和冬天的氣溫也是日本人研究「免治馬桶」的考慮因素……凡此種種,本書都為大家一一解開謎團。

必須強調,任何高端文化均不可能一蹴而就,日本便所文化亦不例外。《便所》一書十分詳盡地描繪了日本便所文化的發展史,令大家明白到要成就一個多功能式的免治馬桶,絕非一朝一夕之事。

跟其他文化一樣,最初日本人排泄方式就是就地方便。據歷史考究,最早發現的「便所」乃繩文時代的「川屋」,或稱「棧橋式廁所」,其實是在河邊架一座橋,人們在上面方便後,穢物直接掉入河中沖走,一切都是無遮無掩地進行;飛鳥時代遺址的「土坑式廁所」的結構複雜一些,用四條木板搭成一個「井」字,人們蹲在上面對準中心如廁;平安時代的廁所終於設在室內,並逐漸從純木製的變為設有土牆和瓦頂,其中「高野式廁所」還順着地勢建了水道,將穢物排往河川;不過,當時便所尚嫌「開放」,關東(江戶)的廁門只有下半部,也有排排站一起小解的習慣……唯有富有人家會在住宅裏設置「活動式馬桶」(也稱「樋箱」),用作承載穢物,再由傭人拿走丟掉;有的馬桶前沿有個貌似鳥居的裝置,供人擱放和服。

+1

堆肥塵紙 顯見環保心思

來到鐮倉後期,由於人口增多,「糞坑式廁所」愈來愈普及,加上農業及肥料的需求也愈來愈大,所以在獎勵米麥輪作的基礎上,堆肥(即收集糞便作肥料)應運而生,甚至形成鄉野間的「共生循環圈」。從當時的堆肥規模可見,日本人的環保基因恐是第一次如斯狂熱綻放。當時的日本有一種專門「倒夜香」的船,據考究,當時日本的相關「肥船」,普遍長50英呎、闊10英呎(約15米乘3米),即比現時香港電車面積還要大(9米乘2米),一艘「部切船」的「肥船」可載50荷肥桶的「水肥」(7,200公升);據史書記述,1872年東京府共有6,500多條河船,其中「肥船」竟超過1,500艘,可見相關「肥業」的興盛程度!

然而,日本人愛好堆肥未必完全出於愛護環境,而可能僅是由於屎尿有價,尤其這個島國從來物資短缺。除了屎尿,昔日日本人還會循環再造廢紙。《便所》裏有一個故事:室町時代一個葡萄牙人登陸日本,驚訝地發現日本竟有50種以上的紙張,而葡國卻僅得四五種!據指,到了明治時代,日本的紙張種類已達逾千種。其中,最優質的紙都用來製作詔書、浮世繪等,如廁用的「塵紙」,或當時稱曰「宿紙」、「還魂紙」之類,則皆由報紙等再造得來,是故不單染有油墨、紙色帶灰,受潮後也沉甸甸的,遠非今日衞生紙般輕柔!以環保見稱的日本人至今依然大量回收紙張。目前,日本的廢紙回收率便達80%,而使用率則僅60%,意味回收量比使用量還要高,故須靠出口才達致平衡!

在日本人眼中,屎尿有價。(視覺中國)

在廁紙尚未流行前,人們不得不用其他方法清潔臀部。《便所》羅列了昔日不同地方的「清潔用具」,包括:手指與水(印度及印度教國家)、手指與砂(沙特地沙漠地帶)、繩子(中國和非洲大草原地帶)、玉米的纖毛或芯(美國)、海綿(地中海各國)、植物的莖和稈(日韓)等。故相較來說,「塵紙」肯定是個不錯的清潔用具!

《便所》指,中國於公元前便有造紙術,而如廁後用紙清潔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六世紀的《顏氏家訓》;至於日本,則在四、五世紀時從中國引入造紙術,而出現用紙擦臀部的文獻見於十二世紀的繪卷《餓鬼草紙》,裏面繪有土牆排便情節,在一角落明顯見到籌木(糞篦)和紙;相對來說,歐洲反而遲至十世紀左右才經絲路引入紙張,並遲至十六、十七世紀才作如廁用!

其實,書中還簡介了日本五花八門的紙種,例如淺草紙、化妝紙、大壺紙、櫻花紙、紙餅等,以及日本紙業發展及廣告的歷史等,在此不一一詳述。

日本除了馬桶精緻過人外,廁所設備方面亦花了不少心思。成田機楊的廁所除了廁紙外,還提供「手機廁紙」。(視覺中國)

抽水馬桶始於十六世紀的英國王室,相關發明預示了堆肥日子即將告一段落。不過,在日本,相關過程並不順利,因為時人仍抱有「肥水流向外人田」的想法。以至於,踏入二十世紀展覽會等開始有收費廁所時,日人都對此嗤之以鼻,心想「屎尿都應賣錢,哪有付費如廁」的道理!於是,會期內,有多達數百人因「意圖在地內廁所外便溺」或「接受制止便溺指導」而被記錄在案。

列車貯糞 解決鐵路衞生

抽水馬桶的出現也並未解決鐵路的廁所問題。1870年代,日本開始興建長途鐵路,但竟然不設廁所;不問可知,困在火車裏內急如焚的人士,忍無可忍的話難免要無奈就地解決,包括在車窗口排便……直至一宗轟動新聞出現,一名高官在登上長途列車前提早在月台如廁,最後卻於趕上火車時在月台上墮斃--事故之後,到了1890年,日本才決定在列車內加裝廁所。

可是,當時的火車便所都是「直洩式」,屎尿直排到鐵軌下的「流放管」,火車行駛時也必然有穢物濺出,甚至濺上車窗。「直洩式」做法一直沿用到1950年代,惟當時僅改為「粉碎式」,即經簡單消毒處理後屎尿仍會直洩排出車廂。後來,初期的新幹線開始引入「貯存式」避免直排出車,但實際操作卻甚為不便,列車必須不時調回基地卸去穢物,這造成班次調度上的樽頸麻煩,所以根本無法流行起來。終於,1968年國鐵發布通告,決定大破慳囊為新幹線安裝「循環式」貯存槽,透過複雜的程序處理穢物,鐵路上的衞生問題才卒之全面解決,做法沿用至今。

《便所》一書的內容豐富紮實,讀者閱後必然獲益良多。其實,書中尚有許多資料,上文未能一一盡錄。只不過,本書的訊息略顯繁冗、太過專業,以致一般讀者或許嫌多;更重要的是,本書若能多談文化比較,進一步地描述不同地方的廁所歷史,則肯定更能突顯出日本文化之不同。

《便所:從排泄空間看日本文化與歷史》;作者:屎尿.下水研究會;譯者:陳嫻若;出版社:健行文化(台北);出版日期:2018年7月。

可是,當時的火車便所都是「直洩式」,屎尿直排到鐵軌下的「流放管」,火車行駛時也必然有穢物濺出,甚至濺上車窗。「直洩式」做法一直沿用到1950年代,惟當時僅改為「粉碎式」,即經簡單消毒處理後屎尿仍會直洩排出車廂。後來,初期的新幹線開始引入「貯存式」避免直排出車,但實際操作卻甚為不便,列車必須不時調回基地卸去穢物,這造成班次調度上的樽頸麻煩,所以根本無法流行起來。終於,1968年國鐵發布通告,決定大破慳囊為新幹線安裝「循環式」貯存槽,透過複雜的程序處理穢物,鐵路上的衞生問題才卒之全面解決,做法沿用至今。

《便所》一書的內容豐富紮實,讀者閱後必然獲益良多。其實,書中尚有許多資料,上文未能一一盡錄。只不過,本書的訊息略顯繁冗、太過專業,以致一般讀者或許嫌多;更重要的是,本書若能多談文化比較,進一步地描述不同地方的廁所歷史,則肯定更能突顯出日本文化之不同。

上文刊登於第138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1月19日)《馬桶沖出大學問》。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