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深度】堂而皇之派派糖 鬼鬼祟祟騙騙錢

撰文:楊皓鋮
出版:更新:

上月底公布《財政預算案》後,輿論對政府全民派錢幾乎沒有什麼異議,儘管這筆開支令政府在2020/21財政年度的赤字急增至1,391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在預算案末段,其實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埋下了未來幾年可能減少公共開支的伏筆。回顧2003年沙士(SARS)後開始削減政府開支的財政預算案邏輯,民生挑戰可能才剛剛開始。回過頭來看,我們在財政健康時,沒有做好公共財政改革,受反修例風波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所造成的經濟衰退更成為大灑一次性措施的完美藉口。看樣子,就算我們有幸捱得過經濟下行,但香港將繼續在保守的財政政策迷霧中兜兜轉轉。

2月26日公佈的財政預算案中,每位十八歲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獲派發10,000元現金。(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2月26日公布的財政預算案中,特區政府回應民間訴求,向每位十八歲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派發10,000元現金,而且沒有資產審查,整筆支出大概710億元。這一大筆開支,加上退稅、退差餉等「派糖」,令政府在2020/21財政年度的財赤急增至1,391億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的4.8%。政府預計,起碼在未來五年依然會錄得赤字。在經營帳目,2021/22年起四個財政年度的經營帳目赤字約每年500億元。整體綜合賬目的赤字則介乎74億元至170億元。上述預測未有計及政府可能推出的退稅及紓緩措施。

政府的經營帳目指的是稅收和各項收費和差餉收入,加上賣地和其他基金回撥的收入等非經營收入,就是整體綜合賬目。政府指赤字主要來自近幾年增加的經常性開支,由回歸後的1,494億元,升至2020/21年的4,866億元,並明言「這樣急速的增長是不能持久的」。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財政預算案寫明「未來政府開支將進入整固期......至於往後開始增加力度,須更注意政府長遠的財政承擔能力,並須與收入的增長相適應」;「此外,我們還要考慮開拓新的收入來源或調整稅率,而一次性寬免措施的規模也可能需要逐步縮減」。

政府的經營帳目指的是稅收和各項收費和差餉收入,加上賣地和其他基金回撥的收入等非經營收入,就是整體綜合賬目。(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似曾相識的歷史 減少公共開支的前奏

似曾相識的講法,在2003年沙士前後也可以見到。如果我們先從2002/03的財政預算案看,香港的經濟在2001年開始收縮,經濟實質增長只有0.1%,2001/02年的綜合赤字為656億元。2002/03年的財政預算案指公共開支再2001/02年度上升至22%,是因為香港自1998年起面對經濟逆境,「政府顧及社會的需要,刻意採用反經濟周期的財政政策,容許開支的增長在短期內高於經濟趨勢」。而為了避嫌公共開支「佔用過多社會資源,妨礙私人市場發展」,政府當年定下目標:在2006/2007年度,將公共開支佔經濟比重控制在20%或以下,並恢復綜合賬目收支平衡。

要達到這個目標,政府的做法是縮減公共開支,例如將公務員團隊「瘦身」,推出「自願退休計劃」、凍結招聘公務員、用外判制取代公務員職位、要求公務員減薪等;另一個重要手段是私營化,例如出售地鐵有限公司的部分股權等。快二十年過去,這些苦果,相信香港人有苦自己知。而需要指出的是,問題並不在「收支平衡」本身,而是通過什麼手段達至這個效果?當中犧牲的是誰的利益?

縮減公共開支即例如將公務員團隊「瘦身」,推出「自願退休計劃」、凍結招聘公務員、用外判制取代公務員職位、要求公務員減薪等。(資料圖片)

我們再看看當年政府提出那些增加收入的措施:2001/02年提出調高煙草稅、酒稅、駕駛執照費及車輛牌照費、路邊停車收費錶、飛機乘客離境稅,合共增加收入不過6.6億元;2002/03年提出調高葡萄酒稅、減低本地居民煙酒免稅額合共增加收入不過4億元。到了2003/04年的財政預算案,面對2002/03年香港歷來最大赤字700億元,政府提出調高薪俸稅和利得稅,合共增加收入103億元,但竟然伴隨社會保障援助金下調11%,減少17.1億元開支。之後的2004/05年財政預算案更進一步開始諮詢取消遺產稅,緊接在2006年2月上旬實施,要知道遺產稅以往每年為政府提供13億元至19億元的收入。

以上種種足見,香港政府的所謂稅務和財政政策,除了躲在「大市場、小政府」後面外,裡面根本沒有一套施政哲學,有錢的時候就搞搞退稅、退差餉等「派糖」,沒錢的時候就告訴大家要加稅,同一時間會削減公共開支,但又會對「資本」特別優惠。

香港政府有錢的時候不做財政改革,沒錢的時候就短暫加大開支,然後有財赤了就向市民開刀。(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似曾相識的歷史 向全體市民開刀的前奏

香港政府有錢的時候不做財政改革,沒錢的時候就短暫加大開支,然後有財赤了就向市民開刀。2006/07的財政預算案,政府在降低薪俸稅邊際稅率的同時,提出研究開徵累退性質的商品及服務稅,不但增加中下階層的負擔,更加暗示可以提供調低利得稅,將企業本來應該承受更多的稅務責任轉嫁至中下階層身上。所以對香港政府而言,從來不是加不加、減不減稅的問題,而是怎樣加、怎樣減,始終以企業資本為最重要依歸,市民的利益只為服務企業的利益。

回到2020/21年財政預算案的今天,社會必須警覺,政府派的這一萬元,隨時是未來數年縮減其分配利益責任的伏筆。然而,不能忽視,財務改革是應有之義,社會在討論時,應該緊握一個對社會現實的基本判斷,即社會的經濟之所以成長,乃靠各個階層的市民共同努力,但今天經濟成長的同時,社會不平等的現象卻逐漸加劇,脫離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的理想狀態。

更多《香港01》深度報道文章:

【財政預算.深度】等一個「派錢神器」——「及時雨」延遲的死結

【財政預算.深度】派錢、派糖的關鍵 還看三大「迷之數字」

【財政預算.深度】一文透視港、澳、星洲「派錢」手段的高低

【財政預算.深度】財爺又「全民派錢」?識得派,一定咁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