夥盟友限制技術設備出口 美國圍堵中國晶片業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7月16日,中國主要晶片製造商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下稱「中芯國際」)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開市即報95元(人民幣,下同),較招股價27.45元升近2.5倍。隨着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科技公司如華為等實施制裁,北京已轉為推動建立國內科技供應鏈以作回應。由於特朗普在11月大選的勝選率正在縮小,美國對中國的制裁措施可能因民主黨的拜登(Joe Biden)入主白宮而有所改變。未來美國圍堵中國晶片業的策略將如何?早前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安全及新興技術中心與親民主黨的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聯合出版了一份建議未來美國政府如何應對中國晶片業發展的報告。本文綜觀報告重點,初步研判下屆美國政府圍堵中國晶片業的策略。

研發高端電腦晶片是具非常高戰略價值的新興科技,應用範圍包括人工智能、5G通訊、自動化系統、無人駕駛機和監控工具等。晶片也是超級電腦、超音速武器和核武的必要元件,對國家安全和國家經濟發展非常重要。然而,晶片是全球複雜供應鏈的產品,其性能取決於晶片內的「電晶體」(transistor)的大小。電晶體是半導體的一種,是電腦電路板內負責進行運算程序的必要元件,裝設的晶體管愈微型,電腦系統的性能便愈快和愈具成本效益。半導體歷史發展研究中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指出,在過去五十年全球集成電路的發展中,因為晶體管技術的改進會使晶體管愈來愈細小,集成電路內的晶體管數量便一直以每兩年增加一倍的速度增長。

因為晶片技術的複雜性和耗資龐大,時至今日,全球只有少數半導體製造廠能持續營運和有盈利。雖然中國內地的半導體製造廠總數暫領先世界,但現時能出產最細小電晶體(即16納米或以下)的半導體製造廠仍主要集中在美國、台灣和韓國(見表)

黃伯農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上文節錄自第22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8月17日), 文章原題《夥盟友限制技術設備出口 美國圍堵中國晶片業》。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27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致「建設力量」:請不要空談「變革」!

【一周焦點】立法會延任一年 民主派沒有本錢「總辭」

【一周焦點】漂泊的港人:從「回流」到「回回流」

黎智英涉國安法被捕 警方依法,何以「有理說不清」?

遲到的公開 解讀美媒採訪武漢病毒研究所

當謠言攻陷港台輿論:「一帶一路」何以炸裂黎巴嫩

新興產業抗疫力強 失業潮湧現,轉行求生機

失業、捱餓、欠債致「手停口停」 美國:疫情滋生貧窮危機

運動產業藉科技復蘇 再掀數據監控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