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駐華大使辭職的三大理由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美國共和黨人布蘭斯塔德(Terry Branstad)上周一(9月14日)辭去駐華大使之職的消息並不令人意外,畢竟在特朗普政府推動和中國脫鈎、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發起對華意識形態戰的背景下,布蘭斯塔德在北京很難有發揮空間。

雖然辭職本身並不意外,但其辭職方式卻甚為突兀:先由美國媒體傳出,然後駐華大使館發文,而中國外交部當天明確表示並無收到美方通報。當晚,美國國務院也沒有發聲明,而是由蓬佩奧通過Twitter確認布蘭斯塔德辭職的消息。

相較而言,布蘭斯塔德能夠擔任駐華大使三年,實屬不易。目前擔任駐華大使時間最長的是小布殊(George W. Bush)時期的雷德(Clark T. Randt),橫跨小布殊兩個任期。奧巴馬執政時期,先後有洪博培(Jon Huntsman)、駱家輝(Gary Locke)和鮑卡斯(Max Baucus)擔任駐華大使。洪博培當時辭職是為了競選總統,駱家輝辭職則是因家庭不和等因素,鮑卡斯屬於特朗普上台之際主動結束任期。

布蘭斯塔德表面上看是退休式辭職,但若分析當前美國國內政治形勢和中美關係現狀,其辭職背後還有更多政治考量,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012年,時任中國副主席習近平和布蘭斯塔德在愛荷華州得梅因的州宴上。(Getty Images)

一、避過中美關係惡化的責任

和總統一樣,大使也注重個人「歷史地位」,尤其是那些出使大國的大使,都希望能留下好的成績和印象,為自己積累聲譽,助力其仕途發展,包括競選總統等。但布蘭斯塔德出使北京期間卻目睹了中美關係由貿易緊張轉向經貿、科技和意識形態層面的全面對抗。

兩國關係急劇惡化、脫鈎論逆流不斷,皆超出了布蘭斯塔德能夠駕馭的範疇。在這種背景下,若他繼續擔任駐華大使,只會淪為兩國關係惡化的直接「替罪羊」。過去沒有哪位駐華大使願意看到自己任內兩國關係不斷惡化。所以,布蘭斯塔德現在辭職算是一個比較安全的選擇,避開了未來中美可能的對抗鋒芒。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早前不斷打「反共牌」,推動和中國脫鈎,外交上消極對待和中國的接觸。(資料圖片)

二、留華已無用武之地

一般來說,中美關係處於低谷,或者瀕臨危機的時刻,正是需要大使在北京斡旋的時候。而布蘭斯塔德也是這方面的最優人選。2016年末,特朗普就職前曾稱讚布蘭斯塔德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私人關係,認為布蘭斯塔德在理解中國和中國人民方面很有優勢。但現實證明,布蘭斯塔德的這種優勢無法為中美關係帶來積極的變化。

如今,蓬佩奧不斷打「反共牌」,推動和中國脫鈎,外交上消極對待和中國的接觸,自然會讓一向強調經貿合作的布蘭斯塔德處於非常尷尬的處境……

上文節錄於第23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21日), 文章原題《美國駐華大使辭職的三大理由》。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當法治遇上政治—傅華伶與陳祖為對談 如何跨越央港話語鴻溝?

從沙中線剪短鋼筋到新信號系統延遲啟用 「吹哨者」論港鐵管治之惡與壞

收拾特朗普留下的外交爛攤子 拜登如何重塑美國的全球形象?

全球零售靜待「疫」轉勝

迪士尼仍是最後贏家 混血《花木蘭》緣何不討好?

「三隻小豬」的啟示 新版腦機介面欲藉「豬腦」翻身

想像中的世界 疫後旅遊之道:假裝在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