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特拉法加廣場上反叛聲音 要倒下的忌廉山的末日預告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當一座忌廉山(whipped-cream mountain)要塌下來,我們拿什麼來拯救它,致使它不會倒下?
這個問題看來帶點逗趣和荒誕,而且難以解決。但當在疫情期間社會人心惶惶、在後Brexit時期懷着被孤立的焦慮、各種邊緣族群對現代社會的壓迫愈加憤怒之時,一座超巨型的忌廉雕塑矗立在英國倫敦最重要的公共空間「特拉法加廣場」(Trafalgar Square) 之上搖搖欲墜,「如何令忌廉山不要塌下來」這個看似徒勞的問題便驟然變成一個明白不過的比喻,指向社會種種污垢。
撰文︰若山

這個忌廉雕塑是當代藝術典型風格的展現—以戲謔及美學上「不美」、「失衡」的方式來想像世界末日的降臨。圍繞着惡托邦(Dystopia)式的世界觀,在看似悲觀的邊緣,藝術家以西方最流行的甜品食材幽一把默。這種他們不可或缺的fancy food從沒有令他們更健康,相反令他們容易變得「三高」和癡肥。這才是絕望之盡頭:你連自己的身體也保管不住,身體像世界一樣傾頽倒下。

忌廉雕塑上有一架無人機和一隻蒼蠅,以及一粒大到不成比例的車厘子。(Getty Images)

向歷史象徵唱反調

這個作品名為《The End》,它由英國裝置藝術家Heather Phillipson所製。它所坐落的特拉法加廣場的第四柱(The Fourth Plinth),是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發聲的試煉場。1830 年,特拉法加廣場為紀念英國擊敗法國和西班牙聯合海上軍隊的特拉法加戰爭(Battle of Trafalgar)而建。這場戰役奠定了英國百年的海上帝國,南征北討。廣場中央豎立了該戰役主將納爾遜(Admiral Lord Nelson)的紀念碑(Nelson's Column)。而廣場的四角皆有基柱(plinth),其中三條基柱上都是英國歷史人物的雕像,皆是為國家戰爭打拼、開疆拓土的「英雄」。南邊分別是曾在殖民印度時期平定當地抗爭的亨利.哈維洛克(Henry Havelock)將軍和另一名長勝將領查理斯.詹姆斯.納皮爾(Charles James Napier),東北方的柱上則是英國國王喬治四世策騎的銅像。

第四柱上曾擺放《無力的結構,101號》。(Getty Images)

原先第四柱上的雕像的構想方案也欲彰顯帝國主義的輝煌,國王威廉四世的騎士雕像本已設計好,但結果在謎一般的原因—帝庭經費不足的情況下一直懸擱。至一百五十年以後,第四柱自1998年開始為英國皇家文藝學會(The Royal 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Arts, Manufactures and Commerce, RSA)委約當代藝術作品,至2003年廣場區域正式轉為倫敦市長的直轄區域以後,第四柱每隔數月至兩年的公共藝術委約輪換便正式展開。

過去二十年間,第四柱用於挑戰固有的權力系統和歷史書寫,反思體制的暴力和傾斜,成為公共藝術的自由奔放、反叛的思想舞台。也即是說,第四柱是一把相反的聲音,跟同一廣場之上代表着歐洲傳統歷史象徵唱反調。

英國倫敦特拉法加廣場上曾放了由伊斯蘭椰棗罐頭砌成的神像。(Getty Images)

折射體制監控無孔不入

而這抹忌廉深深響應了第四柱和特拉法加廣場對當代權力和全球命運的反思功能—以這層面來說,它是具滲透性、成功的公共藝術。有一架無人機(drone)和一隻蒼蠅伏在忌廉雕塑上,忌廉的頂部是一粒不成比例地巨大又誘人的車厘子。無人機一路開動着,24小時無間斷地拍攝廣場空地,然後把影像傳輸到網站上作現場直播,任何人都可以同時清清楚楚地看到這個地標空地。

倫敦近乎每周都有的大小示威活動常以特拉法加廣場為終點。示威期間上空都會出現警方的直昇機以監視遊行示威的秩序。忌廉上的無人機彷彿擁有着相類似的功能,是當今無孔不入的體制監控時代的寫照。(Getty Images)

我們透過無人機的眼睛,能夠親睹這個熱鬧的廣場中經驗的共同性(shared experience)的各種極端—由紀念性聚會、慶祝活動以至遊行集會的情景,以及探索這個公共空間體驗和反思的現代社會價值究竟是否仍然存在,例如現代國家的基石—民主、自由、平等、資源流動,都能做到嗎?

若山
文化工作者
兩年前赴倫敦深造,現定居英國

上文節錄於第233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28日), 文章原題《倫敦特拉法加廣場的反叛聲音 那座要倒下的忌廉山的末日預告》,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3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新自由主義危機四伏 別被經濟排名牽着走

單憑審核教科書 就能解決通識教育的問題?

從左右逢源到左右為難 滙控對港啟示錄

解放軍軍機頻頻飛越 「台海無中線」到底是什麼概念?

張愛玲百歲冥誕 只是當時已惘然

種族之火蔓延城外 特朗普「製造恐慌」 拉攏巿郊選票

香港寓示新自由主義理想的失敗

《奪冠》背後的聯想 新體育經濟改變運動員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