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融合】習近平深圳講話暗藏「一國兩制」玄機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我不是很介意人們總是說深圳本地生產總值(GDP)已經爬到香港頭上了。」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周出席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慶祝活動,期間以此回應港深競爭。有人欣賞特首從容豁達,既理解深圳前途無可限量,也願意放下香港身段攜手並進;不過,有更多人介意特首的「不介意」,因為面對趕超和衰退,她無心反思施政不足,也無鬥志奮起直追。
「介意」林鄭月娥「不介意」的,相信還有南下出席慶祝大會的國家主席習近平。他盛讚深圳改革開放成就、賦予深圳全新歷史使命時,兩度談及「一國兩制」,明顯意在香港。首先,賦權深圳深化改革,為現代化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尋找範例;其次,賦權深圳代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制,與香港資本主義一制相互促進、融合發展;最後,賦權深圳積極推進與香港同城,共同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締造「一國兩制」新典範。然而,如果林鄭月娥「不介意」深圳的反超和香港的落後,自然也讀不懂習近平對香港的弦外之音,遑論可以痛定思痛、做好「港人治港」。
解讀習近平深圳講話(二之一)

如果林鄭月娥「不介意」深圳的反超和香港的落後,自然也讀不懂習近平對香港的弦外之音。(01直播截圖)

相關文章:習近平深圳弦外之音——推進港深同城、改革資本主義、做好港人治港

習近平6,000多字的發言,基本上可以分成三大結構:

先以「五個歷史性跨越」呈現深圳四十年來的成就——由邊陲小漁村到國際大都會、由經濟體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由開放進出口貿易到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由經濟開發到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由解決溫飽到全面小康。

再用「十個堅持」總結深圳改革開放的經驗——中共領導、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提高「引進來」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競爭力、以創新贏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主動權、謹記改革成果是為公平惠及人民群眾、使法治成為特區發展重要保障、平衡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以促進與港澳融合發展、在全國一盤棋中發揮經濟特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最後向深圳提出「六個要求」——貫徹全新發展理念、全面與時俱進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國內國際雙循環、創新思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為人民打造美好生活為改革目標、積極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發表講話。(01直播截圖)

深圳改革
與「一國兩制」有何關聯?

無可否認,從字面上看,習近平談及「一國兩制」的篇幅並不算多,但若仔細咀嚼有關字句,不難看出其份量之重——例如,在總結深圳成功經驗「十個堅持」時,強調當地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重要;又如,在賦予深圳新時代的歷史使命前,明言中央去年之所以部署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工作,是希望深圳藉此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範例,從而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不少人定會疑惑,「一國兩制」向來被視為香港與澳門的事,究竟與深圳何關,又何須依靠深圳「全面準確貫徹」、「豐富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國家主席習近平於10月14日出席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週年的慶祝活動,發表重要講話,稱「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深圳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資料圖片)

「一國兩制」的深層意義
內地、香港、澳門同時實踐兩種制度

在回答有關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回顧一下上周三(10月14日)慶祝大會的嘉賓陣容。當日在主席台上,除有國家主席習近平、曾任香港或澳門特首的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梁振英和何厚鏵,以及現任港澳特首林鄭月娥和賀一誠之外,還有主管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被視為中央經濟智囊的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中央辦公廳主任丁薛祥、中央組織部長陳希、中央軍委副主席許其亮、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身兼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港澳辦主任夏寶龍,以及身兼港澳辦副主任的中聯辦主任駱惠寧。

一眾黨政軍高層陪同習近平南下出席深圳特區四十周年慶典,當然並不奇怪,但主管港澳事務的韓正、夏寶龍和駱惠寧等人的出現,就別具意味——明顯地,深圳不再是個普通的經濟特區,而被提升至豐富「一國兩制」的重要地位——因為「一國兩制」從來並不只是代表香港和澳門擁有有別於內地的一制,而是在內地、香港和澳門共同擁有並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特區特色資本主義,並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修正和更新。

香港創科發展落後於深圳。(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表面賦權深圳
實際敲擊香港

事實上,深圳的成長和騰飛,的確曾經與香港息息相關,但目前已經自成一格,找到自己的發展規律。在1979年,深圳GDP總量只有1.96億元人民幣,後來以香港為師,學習香港的土地開發、城市規劃和市場經驗,又借助毗鄰香港的先天優勢,與香港形成「前店後廠」的合作關係,製造業得以急速崛起,到2010年GDP已追上香港一半;後來,深圳歷經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成功變成創科重地,在2019年,GDP已達到2.69億萬元人民幣,超越香港的2.5萬億元人民幣等——這種蛻變與香港沒有太大關係,而是憑藉「滾動規劃」和「適度超前」兩大原則隨機應變,並時刻謹記要將經濟收益有效轉化為惠及大眾的社會資源,為居民打造更加公平而優質的生活環境。

有人又會疑惑,既然深圳已形成別樹一格的發展規律,日後可與香港各自安好,為何需要深化港深合作?港深合作又可如何豐富「一國兩制」的新實踐?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副教授田飛龍日前撰文解釋,從發展方向而論,港深關係是「一國兩制」的最佳縮影,具有辯證互補的長期優勢,而最終發展方向既不是過去想當然的「大陸香港化」,也不是反向的「香港大陸化」,而是香港與內地共同面對全新改革任務和全球化挑戰的互動融合;至於政治哲學層面,港深關係具備「一國兩制」轉型發展的方向性意義,體現「一國」對「兩制」的包容、辯證、智慧、以及互動融合的憲制秩序的生成過程。

那麼,實際操作上,究竟應該怎樣深化港深合作,從而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這就不得不提習近平談及「一國兩制」的發言當中,表面上是賦權深圳,實際上是敲擊香港的三大弦外之音——推進港深同城、改革資本主義、做好港人治港

繼續閱讀:習近平深圳弦外之音——推進港深同城、改革資本主義、做好港人治港

上文節錄自第23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19日)《 推進港深同城 改革資本主義 做好港人治港 習近平深圳講話三大香港之音》。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6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押後《施政報告》背後 特首有必要上京「跑部」

香港在「雙循環」格局中擔要角

中央連摑港府幾巴掌 請林鄭班子做好「港人治港」

公開調查 明晰理據 「釘牌」縱有理 教局須服眾

疫症時代 兩岸三地美術館伺機變陣

染疫特朗普親當「白老鼠」 單株抗體療法乃「通往疫苗橋樑」?

政治光譜兩極化 美國第二次內戰的隱憂

張艾嘉:當大家都在後退,就是我進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