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共長期規劃 「科技創新」如何助中國經濟破局

撰文:王雨辰
出版:更新:

上周二(11月3日),內地官方公布了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的說明,這是繼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後又一份針對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編制的指導文件。儘管正式編制規劃要等到2021年兩會審議通過後才能公布,指導文件已經基本明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方向。

從「五年規劃」到「2035年遠景目標」,中國政府一向擅長通過長期規劃保證大方針政策得以延續。「五年規劃」是中共建政後借鑑蘇聯規劃制定的產物,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組成部份,自1953年制定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已經發布十三個「五年規劃」,跨越了計劃經濟時代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

科技創新的關鍵是人才。(新華社)

發展規劃的變與不變

長期規劃紛繁複雜,需要系統協調統籌,往往十分耗時,以「五年規劃」為例,一般在上個規劃實施中期就開始制訂,徵詢大量智庫、研究機構意見,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適時調整,過程持續兩到三年。

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部環境出現更多不確定性,而在中國國內,經濟增長的核心邏輯已然改變。改革開放逾四十年,支撐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因素開始弱化—人口紅利消失,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邊際遞減,全球化面臨保守主義和孤立主義威脅。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需要從以往的速度規模型增長向品質效益型增長轉型。同時,疫情衝擊產生的後續影響可能會長期存在,將深刻改變以往很多行業的發展邏輯,這些因素都對整個國家的長遠規劃造成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官方通訊稿中特意提到,在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情況下,「一些地方和部門建議,明確長期經濟增長速度目標」,但規劃起草組則認為,無論外部環境還是內部經濟發展都面臨風險隱患,因此選擇淡化經濟增長速度目標。這也充分說明,很多部門尤其是地方政府依然停留在「唯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的思維模式中。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需要從以往的速度規模型增長向品質效益型增長轉型。(資料圖片/中新社)

經濟面臨三大挑戰

可以說,通過頂層設計,給未來較長時間定下發展目標、規劃實現路徑是中共長期堅持「不變」的。而隨着時局適時調整「變化」,中國發展模式又從來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或思維框架。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認為,中長期看,中國經濟面臨三大挑戰。此三大挑戰為何?中央會如何面對?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節錄自第239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9日)《解讀中共長期規劃 「科技創新」如何助中國經濟破局》。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9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美國大選扯下民主遮羞布 還有什麼值得香港趨之若鶩?

一個令拜登不太滿意的結果 藍色巨浪變浪花

特朗普選舉輸了 特朗普主義贏了

夢起.夢滅 漩渦中的中國赴美留學生

暴風雨後的《施政報告》 林鄭月娥的政績大考

傳媒查冊關乎公眾利益 政府如何平衡私隱權與知情權?

因言獲罪還是裹挾輿論? 螞蟻上市風波的兩種敘事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