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支架.三】本港「迷信」的國際標準,只是基本門檻?

撰文:郝子雨
出版:更新:

香港使用的心臟支架多為歐美品牌,無論是業內人士或醫院管理局(醫管局),都以符合國際標準為由,合理化本港支架價格居高不下的問題。醫管局回覆《香港01》就心臟支架廠家招標準則的查詢時,表示會要求供應商於投標時提供生產和質量管理符合ISO 13485(醫療器材品質管理系統標準)、FDA(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CE(歐洲合格認證)、BSI(英國標準協會)或等效的國際標準權威認證,否則不會予以考慮。大家或對此回覆相當熟悉,因為此乃醫管局「打發」傳媒的「標準答案」。

承接上文:

【心臟支架.一】港陸同架不同價 誰從中牟利?

【心臟支架.二】特區政府應該怎樣降低支架售價?

上述的國際標準,在醫管局口中似乎是要求嚴格、難以企及的準則,給人「最高門檻」之感。但事實並非如此。

ISO 13485包含了一些醫療器材的專業要求,是國際化的統一標準,用以保證生產設施、步驟及規格,而幾乎所有產品都需通過此標準;FDA為國際公認的全球最大及最嚴格的食品與藥物管理機構,故許多國家都透過FDA的幫助來促進並監控本國產品的安全;而CE屬歐洲合格認證,也是歐盟強制性驗證標誌,被視為進入歐洲市場的「護照」;BSI則是全球第一家國家標準機構。

中日要求嚴格 港無強制認證

一般而言,醫療儀器廠家若要在上述國家上市,進入當地市場,必須經過當地的認證。很多廠家都放眼海外,同時申請不同機構的認證。因此,許多港人「嗤之以鼻」的國產產品,至少具有一個國際認證。尤其是醫療儀器行業,國產企業往往會將市場拓展至東南亞,部份產品更會在美國、歐洲售賣,即使是標準嚴格的FDA,很多國產產品都成功取得認證。換句話說,醫管局提出的認證標準固然與產品質素直接掛鈎,但產品若要投產,一定會經過註冊認證,而一些國際的認證標準現已普遍被廠家申請及使用,不足以作為醫管局公布、對支架採購的「最高準則」。

香港目前在醫療儀器的製造、進口、出口和銷售只採取「自願認證」的形式,並無特定法例規管。(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此外,並非所有國家、地區都要求「強制認證」。中國(內地)、日本等國家對藥品及醫療儀器市場的要求相當謹慎,故所有在境內上市、流通市場的產品都須經國家相關部門強制認證;馬來西亞則只是規定除通訊設備和《電器設備批准條例》中的31大類電器產品須進行強制認證,其他產品屬於自願認證範疇。在香港,醫療器械與藥品的認證各有不同,藥物須在衞生署註冊,比如此次採購疫苗,均要求廠家提供臨床數據才可在港註冊;但醫療儀器的製造、進口、出口和銷售,目前只採取「自願認證」的形式,並無特定法例規管。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李樹堅指出,因沒相關法律規定和嚴格監管,即使是不足以成為單一標準的標準——國際認證,也只有醫管局招標時會強制要求。相比之下,私家醫院購買醫療儀器時並無統一標準,各有各規定,是「很自由的市場」——儘管這些認證也是自由市場上默認的必需品。「我相信百分之百的支架供應商都有註冊。但理論上,代理一款未經註冊的支架給(私家)醫院用,在香港也是合法的。香港太小,只是一個特區,不是國家,欠缺人手和資源去負責每項儀器的註冊檢查。但國家級就不同了,像CFDA(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有很多專業人員,能做到專門的眼科、心臟、骨科等分組認證工作。」

本港某間心臟支架供應商也對《香港01》表示,在一眾市場之中,日本與內地的產品註冊認證嚴格,程序繁瑣;相較之下,香港和馬來西亞就「容易得多」,毋須強制認證,只需提供FDA或CE認證便可在市場流通。

李樹堅指香港欠缺人手和資源去為每項醫療器具進行註冊檢查。(高仲明攝)

支架技術成熟 價格關乎信心

心臟支架作為一項成熟技術,國際標準已是市場中默認的門檻,不少人往往把「歐美品牌」掛在嘴邊,只是迷信名牌的心理作用。李樹堅舉例解釋,汽車已是成熟技術產品,純粹從代步工具的角度考慮的話,不同品牌的表現其實差距不大,但人們對歐洲車(如德國品牌)較有好感,因而願意付出較高的價錢。

香港心臟專科學院前院長李樹堅曾在內地多個地方做「通波仔」手術,發現很多內地病人都信賴進口支架。他表示:「進口支架較貴,除了因起步階段的科研投入外,還有專利註冊,且從生產運輸到銷售會經過很多層面,故價格較高。但現在技術漸趨成熟,產品質素差異不大。其實內地產的支架也遠銷歐洲,所以大家都是差不多的。」

對於病人來說,支架的品牌、價位不同,手術效果會否有很大差距呢?心臟專科醫生張誠謙對《香港01》表示,事實並非如此。他指出,心臟支架只是「通波仔」手術其中一個環節的工具,除此之外,還有球囊等儀器,而且要看後期服藥、自身狀況的配合。同時,醫生的經驗與手術操作的「手勢」也至關重要。有時他遇到經濟狀況不佳的病人,也會在判斷情況並非危急、手術難度不算高後,為病人選擇相對便宜的支架,至於選用名牌或其他品牌產品,都只是醫生與病人的「信心」問題——醫生有時也會因為過往臨床手術經驗,對某些產品產生好感或排斥。

醫生一般不會挑選不熟悉、未使用過的醫療產品。(Getty Images)

李樹堅在退休前一直服務於醫管局,他稱,醫管局負責採購心臟支架時,有心臟專科的委員會跟進,當中包括一些專家、醫生及不同醫院與總部的行政人員,大家一起研究招標的產品。有些品牌在國際上已發展成熟,有大量臨床數據可供參考,而一些剛起步的小廠家或因缺乏數據分析而難以佔據市場份額。

他又指出,一些醫生不熟悉、未使用過的產品,一定不會貿然挑選——因為在一場手術中,醫生的首要考慮一定是安全性。他又說,在為病人挑選支架時,也會考量手術的難易程度,難度愈高,醫生挑選支架時就會愈審慎。國產醫療儀器及產品須具國際認證,不少內地企業為將市場拓展至東南亞,更取得多個權威認證。

繼續閱讀:【心臟支架.四】醫療器材行業轉型 如何激發創新?

上文節錄自第252期《香港01》周報(2021年2月8日)《私院市場相對自由 戳破國際標準迷思》。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 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中概股棄美回流 香港可成為中國的紐約

香港很富裕,市民很貧窮 拆解公共財政的迷思

專訪港大首席副校長王于漸 被誤讀的「租置旗手」?

第二屆「經濟高峰論壇」順利結束 政商領袖集思廣益 共謀香港發展機遇

同架不同價 陸港心臟支架命運大不同

三十年後,海洋塑膠或比魚多 疫下海龜的無聲吶喊

【科技.未來】衛星發射潮掀起 是時候正視太空污染問題了

【香港再規劃】公交政策旨在「公平」 公有化運輸 道路收費解擠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