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2021|「減糖」克扣基層 政府省下多少錢?

撰文:程雪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2月24日)發表《2021/22年度財政預算案》,一次性紓困措施大幅「減糖」至290億元,比2020/21年度的1200億元減少逾七成,撇除涉款710億元的「全民派錢」不說,今年不再為公屋住戶代繳一個月租金,退稅、綜援「雙糧」等金額亦都減半。無可否認,新冠肺炎疫情延續一年,香港百業凋敝,特區政府的確需要審慎理財、應使則使,但當下失業率高漲,基層市民首當其衝,港府再怎麼手緊也不應向他們開刀。更何況,當局預計財政儲備結存有逾9000億元,剋扣基層而省下40億元,到底有什麼意義?

陳茂波指出,修訂2020/2021年度推算綜合赤字為2576億元,並且估計2021/2022年度赤字達1016億元,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3.6%。他說,「香港經過十五年來錄得盈餘之後,將會連年出現赤字……綜合帳目預計亦會連續四年錄得赤字」,加上多項開源節流措施,不難看出港府為應對財政赤字縮減公共開支的決心。經濟不景,當局需要開源節流固然可以理解,問題是,當政府財政開源節流時,是從哪裡開源,又從哪裡節流,當中犧牲了誰的利益。

細究下來,今年針對基層的紓困措施當中,計及取消公屋免租一個月安排、綜援生果金出半月糧,這兩項安排加起來不過為政府省下18+23.8,即41.8億元的收入。(資料圖片)

細究下來,今年針對基層的紓困措施當中,計及取消公屋免租一個月安排、綜援生果金出半月糧,這兩項安排加起來不過為政府省下18+23.8,即41.8億元的收入;然而,它卻波及約200萬公屋住戶、31.93萬名綜援受助人、59萬領取長者生活津貼以及26萬領取高齡津貼的長者,而他們正正是香港的最基層、最弱勢。省下的42億元是什麼概念?陳茂波預計下月底財政儲備結存9027億,41億僅佔其0.4%,可見政府並不是沒錢;再者,他本身也預估港府帳目能在五年之後回復盈餘,可見香港並未陷入結構性赤字。

經濟凋敝加之保障不足,基層市民本就在天災人禍中深受其害,舉步維艱。根據去年底公布最新統計,截至2019年貧窮人口高到149.1萬,貧窮率高達21.4%;然而,特區政府不去深思如何解決結構性貧窮、有針對性地為最需幫助的人雪中送炭,反而在財政開支的分配上先向基層開刀,甚至有消息指是考慮到「租住公屋人士及長者受失業潮影響較少」的緣故,實在不負責任。

另一方面,社會呼籲長達一年的「失業援助金」被財爺一句「政府亦已多次闡述不接納建議的政策考量」輕輕帶過,反而以設立「百分百擔保個人特惠貸款計劃」援助失業人士。這亦體現港府的失職、無擔當——認為政府僅需扮演擔保人角色,寄希望於疫情緩和、經濟情況好轉後勞動力市場自行復甦,失業迎刃而解。但這一局面會否到來誰都不能保證,因此,對面臨失業的25.3萬人來說,未來一年能不能找到工作、能不能償還貸款尚是未知之數。而用貸款的方式提供援助無異於要求他們將命運交給無可把控的經濟形勢與國際疫情狀況。

香港沒有完善的失業和退休保障。(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此次《財政預算案》之所以在紓解民困措施的開支分配上如此吝嗇剋扣,究其根源不外乎兩個原因:其一,港府多年來囿於保守而無遠見的財政政策。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在經濟上行時,港府不思財政改革,只用派糖減稅籠絡民心。而在經濟下行時擴大財政開支出現赤字後,為了所謂「量入為出」、「收支平衡」,就只能加稅且削減公共開支,加上偏幫「資本」的慣性思維,只好一再壓榨基層福利。

其二,在保守財政政策的方針下,政府無力解決結構性貧困,只能通過津貼派糖小修小補,短暫地紓解民怨,而對於貧窮、失業、人口老化等結構性問題沒能結構性解決。須知要彌合社會貧富差距,需政府在一次分配中提升最低工資保障、保障勞工權益、合理化產業結構;在二次分配中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加固社會安全網、完善社會福利制度、醫療與教育等。這些結構性舉措亟待一個敢作敢為的政府去完成,而香港政府至今奉行「小政府、大市場」的施政思維,避免承擔社會責任,此份《財政預算案》自然難以談得上體察民間疾苦;而陳茂波在網誌中「不論餸菜多寡,仍然可以有講有笑,積極樂觀地面對」的說法也頗顯薄情,難免使基層市民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