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建制精英 何須對號入座「忠誠廢物」?

撰文:黃舜煬
出版:更新:

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田飛龍早前在《明報》撰文,指在全國人大修改香港選舉制度後,中央對建制派有更高要求,絕非要打造「橡皮圖章」或「忠誠廢物」。不過,這個言之合理的分析,卻引起資深建制元老葉國謙不滿,反嘲他是「廢柴學者」。然而,「忠誠廢物」所針對的,並非任何建制人士,而是一種可能出現或已經出現的治理能力不彰的現象,根本無須「對號入座」,反而應該致力以政績服人。

全國人大常委現正修改《基本法》附件一及附件二當中,關於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將會擴大「選舉委員會」的職能和人數,包括提名參選立法會、甚至組成較大比例的立法會議員。有理由相信,日後香港政治權力會更多集中在建制派手中,他們如何有效監察政府,協助政府走向「良政善治」,以回應中央對「愛國者治港」的更高要求,將是一大考驗。正如田飛龍所言,中央需要的是賢能的愛國者,「服務不好市民的就須下台」。

如果細閱田飛龍的文章,不難看出他所提及的「忠誠的廢物」,並不是針對建制派。(資料圖片)

如果細閱田飛龍的文章,不難看出他所提及的「忠誠的廢物」,並不是針對建制派。建制派向來處於「兩面不討好」的局面,既要面對選民選票,又要配合政府施政投票,一旦政府施政失誤,「後知後覺」的建制派被「拉下水」,遭到市民謾罵。例如2019年《財政預算案》提高長者合資格申請長者綜援年齡至65歲,惹來市民抨擊,但建制派直到法案通過之前才緊急要求政府徹回政策,又指他們並非每一個細項都支持。

另外,建制派不時在關鍵時刻「撻Q」,並在公眾場合失態,令人不滿建制。例如,2015年6月18日政改表決,大批建制派議員突然離場,最終政改方案被大比數否決,其後有傳媒揭發他們集體行動混亂、互相推卸責任。

如今香港迎來一次完全被動的政改,市民選票不再是政治人物進入議會的關鍵因素,建制派還須面對資格審查委員會,和選委會的協商提名。隨著《港區國安法》和「愛國者治港」的落實,「拉布」、「打鐘」等惡意行為或會一去不復返,可以預見,建制派將會有更大的表現空間,亦少了將責任推給「泛民」的借口。因此,建制派更應反思以往從政不足,積極迎接改制後的挑戰,好好展現他們的治港能力,方能洗脫昔日甘於淪為政治附庸的形象。

建制派更應反思以往從政不足,積極迎接改制後的挑戰,好好展現他們的治港能力,方能洗脫昔日甘於淪為政治附庸的形象。 (資料圖片)

可以說,田飛龍的發言頗為「語重心長」,是對建制派的政治表現、政治能力的善意提醒。如果主政的建制派仍然情緒化地「對號入座」,而未能反躬自省,甚至繼續以既得利益集團利益為先,忽視水深火熱的深層次矛盾,那就真的如田飛龍回應葉國謙質疑時的說法一般:「如果是暴露出來,確實是忠誠的廢物,那正好是做成了這個概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