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甲子園」奏起韓語校歌 揭開耐人尋味的「在日」淵源

撰文:劉冉
出版:更新:

今年日本春季甲子園大會上,出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場景:在傳統的賽後唱校歌環節,贏得比賽的京都國際高中選手竟用韓語唱校歌!據說,這是二戰後甲子園首度響起韓語校歌,因此也引發了日本民間不少關注與討論。

北野武在《血與骨》飾演的韓國移民,以殘酷的方式控制家人和封閉的韓國移民區。(《血與骨》劇照)

其實,京都國際高中的前身是專門為在日韓國人創辦的學校,因此校歌原本就是韓語;雖然如今日本學生已佔大多數,但學校仍以教授韓語和韓國文化為特色。二戰前後,因日本殖民和戰爭期間的強制勞役與徵兵,大量朝鮮人或主動或被迫移居日本,形成獨特的少數族裔社群。他們被稱為「在日朝鮮人」,或直接被簡稱為「在日」。

朝鮮裔長期遭到文化和制度上漠視甚至歧視,戰後多年才得到正式合法的居留許可。雖然他們享有「特別永住者」的身份,卻沒有參政權,缺乏社會保障,也會因堅持自己的文化教育而無法享受國民福利。

在許多日本人眼中,在日韓裔並不是「真正的日本人」。事實上,「在日」這個詞,本就隱含「外來人暫居於此」的意味。關於這個群體,最有名的電影應該是日籍韓裔導演崔洋一2004年的作品《血與骨》。影片中,北野武飾演的主角金俊平是一代韓國移民。他在濟州島開往日本的船上仍是一個清秀的青年,一轉眼卻成為滿臉橫肉的暴君,並以殘酷的方式控制着家人和封閉的韓國移民區。

《奔放青春》中日本男生用吉他彈奏朝鮮民謠《臨津江》,向心愛的朝鮮女孩告白。(《奔放青春》劇照)

日本社會的排斥,滋養着在日韓裔群體對故土的複雜情感,又因政治因素而引發一幕幕悲喜劇。當日本棒球選手在甲子園唱起韓語校歌,至少在這一天,我們對於和解與接納的希望也多了幾分……(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59期《香港01》周報(2021年4月6日)《在日朝鮮人的此鄉與故鄉》。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9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對選舉改革的積極反思 把港人治港落到實處

「忠誠的廢物」只是善意鞭策 對話田飛龍:「一國兩制」正在換個活法

蘇州過後無艇搭 被忽略的首份白皮書和習近平勸告

「農業園」能否成為香港農業救命草?

歐洲疫情爆發一年 歷程峰迴路轉 後續仍難預料

媒體電子轉型的存亡之秋:在網絡世界中尋覓新聞價值

《民法典》實施之後 說好的「新時代女性」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