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下】現時體制已不合時宜? 在家自學預示未來學校新模式

撰文:董秀生
出版:更新:

縱使全港停課後學生在家自學為一些師生、家長帶來困擾,但程介明向《香港01》表示,不必把問題看得太過負面,「這其實也是個契機,讓教育界可以尋求教學理念上的突破,以後可產生良性的長遠影響。」這個契機,其實是實踐自主學習的契機。

承接上文:【停課.上】老師家長都吃力不討好 疫下在家自學為何成效不彰?

程介明認為,現代的學校體制,實是工業革命以後、英國在1870年訂立《教育條例》(Education Act)以來的產物,以劃一的學習內容和標準,達到塑造人力資源的目的。他形容,在這樣的社會,人們可以說是「一紙文憑、一技傍身、一勞永逸、一帆風順、從一而終」,憑着在學校制度下取得技能和文憑,就可有穩定的職業前途。可是,這樣的日子已經再難維持。

疫下停課實是實踐自主學習的契機。

當今世代,商品生產供過於求,生產目的從滿足需求變為營造慾望,講究個人化和量身訂製,因此減少大量生產,金字塔型大機構愈來愈少,並走向一站式服務。小機構較為靈活,較多變化,沒那麼穩定,對於僱員亦沒有以往的期望與保障,因此,僱員也沒有對機構的期望與忠誠。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大學畢業生在學校所學與日後的工作愈來愈難匹配。

以香港大學為例,除了醫學院畢業生較能守住專業,其他如法律、工程等學系的畢業生,進入社會後的工作每每與所學差天共地,而且頻繁轉工,一生人做十多份工,或一個人身兼數職,成為斜槓族(slasher),都是不足為奇的。如此一來,個人變得愈來愈自由,但前景也愈來愈變幻莫測,學歷已經不足以應對多變的未來,人們要學會不斷學習。「正因如此,學習的主動權要交給學生。」程介明說。

既然個體之間存在差異,如果增加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決定學什麼、怎樣學,應該更能產生效果。

新冠疫情下,世界各地的學校都被迫停課,學生無奈地留在家裏,然而,自此,亦促使各地嘗試進行教育改革,利用網上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例如新加坡去年3月就宣布,疫情紓緩後,學生仍每周有一天在家學習。蒙古沒有什麼疫情,但也決定學生每周三天回校、兩天在家。「香港方面,教育局專注於國安法,尚沒有教育創新的氣氛。不過,教育局可以下放權力,透過校本管理,由學校自主創新。」程介明建議。

他更表示,以自主學習形容這種改革,較在家自學更準確。「教師不必教授所有東西,可以讓學生做一些學習項目(project),自己找資料。」他舉例道,可以是以二次大戰為主題,讓學生分成小組,講述不同國家的情況;可以是讓學生想想甲午戰爭時,日本的報紙頭版寫什麼;也可以書包為主題,探討最好的書包應該是怎樣……這些功課都可以運用網上資源完成,香港的手機滲透率很高,卻很少用於教學,程介明認為應好好利用。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64期《香港01》周報(2021年5月10日)《疫下停課與自主學習 在家自學給香港教育的啟示》。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4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信息革命」席捲全球 香港怎樣推動「數碼經濟」?

把自身無知公諸於世 不可思議的香港公務員

港府公然懶政 中央不會坐視丁權漏洞不理

愈夜愈美麗 廣州音樂酒吧四十載變奏

印度醫院與火葬場內 輪候中的生者與逝者

移民小故事 年近半百離鄉背井 港廚:不知是苦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