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者巴晴獨家專訪|全球積極開拓人民幣業務,香港優勢仍明顯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國家十四五規劃》公布以來,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樞紐」的定位更加明確,著有《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推動離岸市場機制構建》一書的金融學者巴晴與《香港01》獨家對話,從「自下而上」的角度分享有別於其他金融學者的觀察,討論陸港金融界對離岸市場的不同理解。巴晴指出,內地研究人民幣國際化的學者主要從人民幣國際化的宏觀角度剖析離岸市場的作用,較少從香港自身出發,特別是缺乏梳理離岸人民幣市場自身運作機制和功能的系統性研究。巴晴強調,應從實際運作和政策試點總結經驗,並與成熟的貨幣市場規模進行比較,才能找到更符合人民幣的國際化道路。

新加坡、倫敦和上海等城市都在積極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其他離岸市場崛起,會否威脅香港的「人民幣樞紐」地位?巴晴在獨家專訪指出,建設離岸中心需多方共同努力,包括內地央行的推動,清算行也參與其中,因此香港能提供獨特的離岸人民幣業務功能。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新階段中,香港的功能和角色是什麼?巴晴在專訪剖析,展望未來,人民幣國際化需要高度國際化的金融市場環境來支持,這個市場環境不但能提供專業化的服務,還要在中外各方均能認可的監管規則與制度安排下推動人民幣走出去。這恰恰是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重要領域」。即使人民幣國際化程度大幅提高,內地的金融中心還不會完全對接普通法運作,這將是香港的獨特性所在。

此外,中國內地的綠債市場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巴晴亦提到香港可以扮演「通道」角色,把內地的綠債放到「債券通」,讓投資者通過香港的「債券通」來投資內地的綠色債券,推動內地綠色轉型。

金融學者巴晴與《香港01》獨家對話,深入剖析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的五個疑問:

疑問一:香港動力是「套利需求」?

疑問二:香港離岸市場的重要性將會下降?

疑問三:全球積極開拓人民幣業務,香港地位或受挑戰?

疑問四:香港金融市場「股強債弱」,點心債發展緩慢?

疑問五:香港大宗市場欠缺發展,難拓人民幣計價功能?

巴晴曾先後任職於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行(香港)等金融機構,並長期專注於國家金融市場的政策研究,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第一線」的觀察者、參與者。(龔嘉盛攝)

詳細分析請閱讀第282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9月13日)《獨家與金融學者巴晴對話: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五個疑問》。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82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當一國兩制進階至「兩制一體」 拷問香港精英如何追上改革節奏

獨家與金融學者巴晴對話:香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五個疑問

區議員宣誓風聲屢變 政府應說明清楚界線

改革巴士專營權 消弭公共服務商業營運矛盾

習近平口中「前所未有的變革時代」意味着什麼?

西藏和平解放70年:一個遊客眼中的拉薩

美軍頻頻挑釁 習近平拜登通話難改兩國關係轉惡之趨勢

美國人的反恐二十年:從極端恐懼到戰爭疲勞

韓國訂立「反Google壟斷法」應用程式商店改革起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