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香港.告別奴化管治|由建制派到反對派,洋奴思想滲透香港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回歸前,香港是洋奴社會並不奇怪,百多年的英國殖民管治使香港成為一個洋奴社會也是理所當然。但是,回歸之後,香港的洋奴社會並沒有什麼改變——仍然眷戀着殖民管治時期,仍是一種洋奴式管治——這就說不過去了。

撰文:胡恩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

洋奴是什麼?洋奴是一種狀態。「奴」固執、不思進取,只等待主人的指示;沒有自主創新的精神,等待主人的施捨。回歸以來,洋奴式管治運作了二十四年,經濟上,香港只是走「散貨經濟」模式,期待中央給香港賺快錢,依賴內地資金、依賴內地旅客。經濟上需要中國,但是精神上香港人仍然是洋奴,向西方搖尾乞憐。

洋奴式管治在各種政策層面都可以見到。教育最為明顯:香港中學裏不好好教中史與世界史,中國古典文學不教,中國傳統文化不教,真正有深度的英國文學不教,只教一些西方表面民主形式,包裝成完全虛浮的通識,令香港年輕人成為失智洋奴。

香港的學校只教一些西方表面民主形式,令香港年輕人成為失智洋奴。圖為反修例期間,港大「四海為一民主繫之----與國際連結」集會。(鄭子峰攝)

九七前的香港大學都是由華人出任校長及培養香港人才,九七之後,香港大學追逐國際排名,反而不重視培養香港人才。殖民管治時期港英政府也會把香港當成匯集人才之地,看看七十年代匯集多少人才︰丘成桐、余英時、余光中——多少大學者那個時期在香港綻放光芒,但香港回歸之後又有什麼?

洋奴思想滲透各階層

回歸初期,內地仍未正式起飛,香港仍未面對強大的競爭。香港本應掌握這個時刻去增加自己的競爭力。可惜的是,洋奴思想深刻地滲透香港社會各個階層,由建制派到反對派,都是不同形式的洋奴。反對派的洋奴狀況在2019年總爆發——拿出美國國旗、歌頌西方的暴力文化,盲目相信西方會打救香港,擊敗共產黨。洋奴式管治之下,香港傳媒走向弱智化,教育也走向弱智化,年輕人不能夠正常地瞭解中國歷史和中國社會的演變,以及香港的獨特角色是什麼。

香港雖然物質非常豐富,但精神上大部份人都是洋奴。建制派就是盲目追求西方國際排名的洋奴,他們口中說愛國,行動上只眷戀權力、爭上位。九七前,香港是「好」的洋奴式社會;九七後,眷戀着九七前的威風和成就,不思進取,沒有吸收西方新知識,提升為有用的洋奴。這個洋奴社會,你覺得內地看不清楚嗎?內地分析香港的文章已經非常清楚地說明了對香港的徹底失望。

香港在國家的戰略佈局上已經沒有太大的作用。在科技上,香港沒有很強大的能力;在金融上,香港這個地方不會出現問題,而是香港人會出現問題。但是,香港人會覺醒嗎?尤其香港精英會否覺醒?大家是否以為《國安法》把反對派全部丟進監牢便能解決問題,之後便會回到散貨場模式,遊客很多、地產愈來愈旺?

變革必須來自內部

這種日子已經過去了,回不去了。2019年給中央最大的啟示是,香港已成為中國的安全隱患,建制派和反對派都是中國的安全隱患。現在中央處理反對派和建制派的手法不一樣,但是香港已經被定性為一個安全隱患,立《國安法》目的是震懾建制派裏面身在香港心在洋的建制派,反對派只是一些被處理的棋子和炮灰。香港普通市民只可以自求多福,多進修自己、充實自己,在未來變革中提升自身的軟實力,不要被洋奴洪流所淹沒,而要更開放。

變革必須來自於內部。香港的政界、商界能否摒棄洋奴思想?(羅君豪攝)

中央顯然也希望香港可以積極。但是香港的變革必須是來自於內部。政務官會否摒棄洋奴思想,多為市民着想,多為香港社會做一些實事,改革制度?有錢有影響力的工商界會否想清楚香港教育出現了什麼問題,城市規劃出現了什麼問題,整個社會出了什麼問題?商界作為過去二十四年最大的得益者,如何可以貢獻香港,而不是把香港變成了西方童話裏面會生金蛋的鵝,被我們自己消滅掉了?

在全球化的特定時空內,在西方與中國從關係良好慢慢轉化為與中國競爭的過程中,香港並沒有把握時機,像新加坡一樣變成了「哈洋」。以前新加坡也是洋奴,但是他們積極進取建設自己,獲西方認同,成為獨當一面的角色,既有哈洋的能力,也有有哈華的能力。韓國也是這樣,處於中國與西方中間,既不得罪中國,也能和西方溝通。隨着全球政治格局改變,香港並沒有培養足夠人才,也沒有作心理準備,一面倒成為洋奴,這在中央政府眼中完全是看得出看得明的。

由文化開始重建自信

要改變洋奴式管治,首先由文化開始。故此,無論是成立文化局、文化旅遊局,還是文化體育局都好,目標不是辦產業這麼簡單,而是從頭開始建立香港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以及認識西方真正的先進文化。新的文化局應該完成兩個任務,首先是重新學習吸收西方最先進的文化知識,另一方面是令香港的文化體制和內地進行有效的對接,尤其是在藝術、文化、教育方面,更應在專業層面進行全方位的對接。

對接會為香港未來年輕人帶來更多機會,而容易吸收西方先進文化也是香港一直以來的特色,只是回歸之後洋奴化思想缺乏創造性,沒有安全感,什麼事情都要找一個方便容易的方法解決。於是乎,什麼都找洋人來辦,在立法會找一個洋人去介紹,對說英文的人特別友善的反對派便不會反對。這種洋奴心態根深蒂固。香港房屋問題為什麼不可以用更創新的方法解決?為什麼總是找一些洋人來解決?為什麼不找日本人?不找韓國人?不找內地專家來協助香港,而總是乞求於西方顧問?

香港需要的是重建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定位和國家認同。(羅國輝攝)

最重要的是要建立香港人的能力。香港要成為真正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便應該回到香港本來的位置——吸收西方先進精英文化及結合中國文化精神的平台。這是有可能做到的。國家定位香港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不是要香港辦更多文化藝術活動,而是要說好香港故事、說好中國故事。說好中國故事和香港故事,必須是由香港人去做,而不是外判給外國人。

政府花費幾千萬聘請了一家英國公關公司去說香港故事,到頭來香港故事能夠真的說得好嗎?這個個案也說明香港仍然存在洋奴心態。政務官負責香港所有政策事務,如何令他們更新提升?官員裏面也有人積極進取,不全都是洋奴思想,但是如何去協助他們?我們小市民對政務官影響力非常有限,民間專業人士說的話他們一點也聽不進去,只聽中央和有錢人的話,所以,中央要提供協助,香港商界要提供協助,政府官員也應該自我反省。

為國家說好香港故事

成立文化局的主流思想只是辦產業,這正正反映香港人洋奴心態,缺乏安全感。香港已經這樣富有了,卻還是做什麼都要先從「搵錢」出發,從來沒有從整體國家文化發展定位去思考香港可以做什麼。

香港可以在幾個方面助力國家文化發展:第一是吸收國際不同文化的精英文化,第二是引進有系統的管理和組織系統,第三是發揚尊重知識產權的法治精神。這些都是香港需要為國家做的,我們香港應該示範一個真正擁有多元文化,既有自由,也有紀律、有創意的社會是如何形成的。故此,文化體育局也好、文化旅遊局也好,真正的目標不是辦產業,而是重建香港人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定位和國家認同。

本文出處為第283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9月20日)《改革香港洋奴式管治》。請按此試閱《香港01》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83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恒大陷多重危機 許家印終局唏噓

恒大巨額債務敲響行業警鐘 房企應盡早放棄幻想

執業資格修例再掀爭議——大律師比律師高級嗎?

房屋、土地政策局離離合合 見證管治缺失

對話黃平:共同富裕不是殺富濟貧 外界看不懂不等於中國做錯了

閃避球員練球遭街坊擲糞水袋 揭示運動「土地問題」

獅城「鐵娘子」何晶:投資女王這樣煉成

應對氣候變化 保育可靠「復活」長毛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