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向新加坡學習土地規劃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新加坡做規劃非常有系統、有常識和常理。香港常說地少人多,但若和情況相似的新加坡比較會很有趣——新加坡用了七成土地去發展居住、工商業等城市經濟空間,三成用作綠化郊外空間;香港正好相反,大約二至三成是城市經濟居住空間,七至八成是所謂的郊野空間。

新加坡郊野空間雖然比香港小,但到新加坡的人都會覺得身處在一個綠化環境非常強的城市,大樹很多,而且很多市區都有一種郊外的感覺,高低有序,高樓大廈有層次感。這就是新加坡成功規劃的成果,把不同類型高度和面積的建築物,根據天氣邏輯去安排好。作為一個亞熱帶城市,通風是很重要的。所以新加坡是根據天氣科學邏輯來進行規劃。

香港透過規劃署與及一個由百多人組成的城規會去規劃,但是規劃出來的生活空間愈來愈少、愈來愈密集,整個城市沒有系統去規劃綠化與及考慮通風,高樓大廈缺乏有系統的監管,築物條例容許很多不符合環保原則的玻璃幕牆、冷氣主導的大廈成為香港主流。相比之下,新加坡由規劃以至建築條例均要求和鼓勵興建通風和減少冷氣使用的建築。

香港大約二至三成是城市經濟居住空間,七至八成是所謂的郊野空間。(資料圖片/蔡正邦攝)

新加坡有一家叫WHOA的建築設計事務所,在它的網站(https://woha.net)可以發現很多優秀的環保建築作品。它們不單只是外觀上綠化,而且當你身處其中,便會感受到隨着新加坡天氣改變而產生的變化。

學習新加坡規劃,「結果為本」最重要,因為新加坡就是以結果去決定規劃,而不是以開會和程序,找一些根本對規劃沒有知識的人去進行討論。

新加坡是怎樣規劃的?就是專家主導,由規劃師和建築師負責整體規劃,根據建築和城市的邏輯去規劃,而不是像香港由工程師,由拓展署、路政署等工務工程主導規劃。其實香港中文大學曾經有一位教授長期研究建築物通風與及香港整體規劃佈局,雖然他的研究十分優秀,但是政府並沒有採納,因為香港的規劃是一個大地產商「分餅仔」模式,缺乏整體規劃的概念,也缺乏一個真正有規劃文化視野的團隊。

香港的規劃非常功能性,而且只解決一個問題。運輸署和路政署不停地劃路、劃更多汽車的路;地産發展都是太空船式的,是一個大商場上面幾百棟建築物的規劃。這種規劃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就是方便管理和方便控制,不好處就是缺乏社區特色,以及人人都在冷氣商場裏面,缺乏社區交流活動。傳統屋邨的規劃反而帶來比較正常的社區關係與社會關係。

香港的劏房問題為什麼不能解決?就是因為香港沒有一個正常的規劃系統。一個正常的規劃系統必然會安置好低收入人士,不會構成「人造式」土地短缺。香港土地短缺不是因為土地不足夠,而是沒有足夠的常識去規劃。例如農地大量荒廢,而政府什麼也不做;劏房在剝削市民,政府什麼也不做。沒有在源頭供應鏈上去提供更合乎人類居住質素的房屋,這是社會的責任。

農地荒廢是政府的責任。農地是漁農署管嗎?又不是,漁農署基本是無牙老虎。地政總署有能力去檢控,但屢被批評不執法。所以,香港這種沒有系統的規劃分權是欺善怕惡,造成了目前的社會深層次矛盾。而把空間規劃好,令各行各業能夠有空間發展,才是正義規劃,而不是透過程序去規劃,造成今天香港的惡果。

新加坡的組屋政策經常成為香港的討論對象。(資料圖片)

向新加坡學習其實不難。新一屆政府可以找新加坡規劃部門培訓香港的規劃人才,甚至協助香港規劃。香港長期依賴英美顧問公司,過去二十五年的所有重要規劃研究都是由兩三家英美顧問公司包辦,這個模式並不健康。正常來說,應該是由學術機構,例如中文大學、香港大學的規劃建築學院,聯同香港及國際專業顧問,組成一個專家團隊,進行實質的規劃和長期研究,為政府提供長期規劃支援,規劃署甚至應該成為規劃學院的教學資源,這才能夠活化和培養有質素的香港規劃人才。

只有要培養香港的規劃人才,作出具備香港視野的貼地規劃,才能夠解決香港深層次問題。現在規劃署官員只在辦公室規劃,紙上談兵。若北區又是由一批英美顧問公司去做規劃圖,到頭來也會變成另一個將軍澳,只有大量不能連接的冷氣商場豪宅,沒有一個北區特色。北區要形成特色,必然要和深圳有一個對比。

其實北區發展定下一個重點會發展得更快,就是五年內把政府總部搬到北區。如果定下這個目標,必然可以促進北區的發展。北區藍圖還應該和深圳一起研究規劃,才能夠有效發揮協同效應,而不是香港自己閉門造車,找英美公司去做。也許可以找新加坡顧問公司,甚至新加坡政府的規劃部門一起參與。

胡恩威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