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香港中不中、西不西的慚愧困局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香港回歸二十五週年以來,有什麼變化呢?最明顯的是香港由一個中西薈萃、東西方融合的文化體系,變成了一個西方形式主義,中不中、西不西的文化生態。

匯豐銀行總行的建築設計是八十年代全世界最先進的,是龐比度中心之後另一個建築學的突破;中銀大廈結合中國傳統建築觀念與西方建築技術,成為中西合璧的建築典範。然而,如今整個西九文化區的建築風格模式基本上由西方建築師主導,但出來的結果卻停留在二十五年前的建築模式:M+好像是倫敦Tate Modern的A貨設計;戲曲中心更加奇怪,是一個完全沒有根據中國戲曲音樂的聲音本質而設計的純西方劇院。

如今整個西九文化區的建築風格模式基本上由西方建築師主導,但出來的結果卻停留在二十五年前的建築模式:M+好像是倫敦Tate Modern的A貨設計。(資料圖片)

為什麼香港會陷入中不中、西不西的困局呢?因為香港官僚主導下延續了落後的西方模式,維持着填表、填格仔這種形式主義。反觀新加坡,她在過去二十五年努力地吸收西方最先進的管理、設計、科技,成為一個能夠與西方平等對話的國際化體系。

例如在學術方面,香港一面倒只跟隨英美幾家國際排名機構的做法,而這些國際排名機構背後有非常多的商業和經濟利益。這個英美霸權在其他非英語體系上根本毫不重要。日本絕大部分的大學並不關注國際排名,他們的目標是創造就業、創造人力資源,提供給日本的企業和工業界。日本的創科、工業做得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有人才。

為什麼香港不能夠像新加坡一樣,吸收西方最先進的規劃與城市管理模式呢?為什麼內地過去二十五年急起直追,追上西方,在科技上已經能夠和英美國家平起平坐,香港反而變得落後?在下一個二十五年來臨之際,香港又該如何撥亂反正呢?

西九文化區當然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單位,但能否改變目前由西方落後模式主導的格局?未來博物館應該走怎樣的路向?是否只走實體購藏的路向?在新的數碼世界,藝術科技如何應用?

以上這些課題都是香港需要思考的。廣東話有一句俚語︰「遲來先上岸。」香港需要在落後的情況下應對、應變,吸收韓國、台灣、新加坡等地現代化和創新的經驗,汲取當中的失敗教訓,給香港未來二十五年一個藍圖。

而且,不單只是政府,香港各大型企業也應該思考這個問題。香港很多企業在新加坡都有投資。他們有接觸過高層官員,所以他們都能了解到香港和新加坡的分別。怎樣去調整和調節呢?我們怎樣把這個家建設得更好呢?

無論是東方西方,只要能夠令社會發展更好、人民生活更幸福,香港政府便應該去學習、便應該去引進。(資料圖片)

我們必須要面對香港落後的現實,才能夠不恥下問、謙卑和務實地去改變香港落後的現實。落後不等於永遠落後,但要知道自己落後,才不會一直落後。最可悲的是仍然停留在九十年代的光輝歲月,以為香港人是以前的香港人,這才是最可悲,才是最落後的。

鄧小平說︰「不管黑貓、白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我相信香港其實一直信奉這個概念。所以無論是東方西方,只要能夠令社會發展更好、人民生活更幸福,香港政府便應該去學習、便應該去引進,而不應鐵板一塊地依賴非常僵化的管理制度、投標制度和管治制度。這樣才能夠真真正正解決香港深層次矛盾。

胡恩威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