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質:一種「混合符號學」的思維

撰文:曹雪楠
出版:更新:

符號如何作用於生理 ,抽象概念如何重組物質 ? 在現有的理論工具箱中,竟少有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 「混合符號學」(mixed-semiotics),這個被媒體研究、新唯物主義、後人類主義、以及「情緒理論」(affect theory)等等草草帶過的理論,解釋的即是這些難題。

2017 、哈佛、「東亞媒介研究」會議會場。

 

臺上媒體研究,東亞等區域研究,哲學這幾個學科的邏輯正碰撞地熱烈;台下的聽眾飲著咖啡,品著點心,想像著這個年輕學科的未來,取一塊蛋糕,送入口中,似乎講者的言語也帶上甜味。

 

食物,是外界和體內間的傳送者,是他者和自我的連結點,進而稱為媒介,是人把外界客觀事物內化為自身一部分的過程。 自我和食物的關係看似簡單,卻直指媒介理論的難點:如何拉近主客之間的距離。 客觀世界和主觀感知,實體和主體,「外」和「內」這些埠難以從理論角度對接。

 

混合符號學則拋開內外之分,重新闡釋現實。 混合符號學是法國精神分析師瓜塔里 (Felix Guattari) 創造的理論工具。 瓜塔里雖常被學界提及,但總是以他作為學界風靡的哲學家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合夥人的身份出現。 瓜塔里似乎少有獨立的理論身份,但早在他和德勒茲合作之前,瓜塔里已經嘗試批評古板的符號學。 瓜塔里指出符號學潦草的把事物和符號區分,只在抽象的層面建立哲學系統。

 

符號學用定義的手法介入生活。 一個符號指代、進而定義一組事物。 什麼是「蛋糕」, 什麼是「牛奶」,它們只是符號。 混合符號學則不同,不將符號與事物一一對照,而是指出事物(substance)能在其物質(matter)環境中主動的改變抽象語境。 符號即是媒介,也是媒介作用的結果。 腦中對於「蛋糕」的理解則是符號和實體的結合,卻由生理對物質需求和思維對抽象符號的需求組成。 食物是具象的存在,即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又是抽象的符號;食物在腸胃裡的動靜似乎是身體的一部分,又好像是外界的活動。

食物是具象的存在,即是實實在在的物質,又是抽象的符號;食物在腸胃裡的動靜似乎是身體的一部分,又好像是外界的活動。(Vcg圖片)

外界物質 (matter) 通過身體機能轉化為有形態且有意義的事物 (substance) 。 事物(substance)並非本身存在,而是在物質(matter)和符號(signification)的共同作用下產生,進而改變符號(sign) 的意義。 咀嚼、消化將體外的物質(matter)併入自身。 我們雖然能夠感知食物和身體的溝通,但假如沒有語言文字這些符號的説明,我們便無法把感知具體到「吃了太多的川菜」和「胃裡有些熱騰騰」的感覺。 這些感覺通過符號來在人的意識中呈現,但不單純是符號式的存在。 符號非抽象,而是另一種結構化了的有物質基礎的事物。

 

瓜塔里試圖解釋物質和抽象思想如何共同決定事物的意義( meaning )。 食物原本是物質組成的實體,但卻不僅僅靠「是蛋糕」、「是牛奶」這些符號和具體事物間的對應關係來建構食物在世界中的關係。 傳統符號學只能確認符號和事物間指代關係,無法跨越客觀和主觀,實體和主體,外部和內部的關係。 而瓜塔里的混合符號學卻說符號和事物互為因果,都是物質在世界中的表現。 從混合符號學的視角來看,物質是被媒介轉化的基本單位,符號和事物是媒介的產物。 食物既是符號也是事物,既是物質的存在也是感知的表達;進食的過程呈現了媒介的邏輯,打破了主客的隔離。

 

符號如何作用於生理 ,抽象概念如何重組物質 ? 在現有的理論工具箱中,竟少有處理這些問題的方法。 「混合符號學」(mixed-semiotics),這個被媒體研究、新唯物主義、後人類主義、以及「情緒理論」(affect theory)等等草草帶過的理論,解釋的即是這些難題。

 

媒介理論長期 被局限于唯物觀和主觀感知的對立中,無法突破辯證的套路。 「東亞媒介」這一新起的理論範疇借了亞洲研究的歷史考據的方法論,嘗試跨越主客的障礙,結果也走上了純考古的道路。 考古學正是建立在主客的辯證之上,更無法超越主客對立的問題,所以亞洲媒介研究也只能在以往的研究範疇內打轉。 混合符號學雖掃除了媒介理論的猶豫,解決了主客問題,卻偏偏無人問津。 臺上的熱烈討論似乎只是旁敲側擊,用媒介理論來增加亞洲研究在美國學界的籌碼,而非從理論角度對媒介理論的難題直接做出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