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鬼節,仍會傳承下去嗎﹖

撰文:來稿文章
出版:更新:

作者:陳康言(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研究生。喜愛節慶風俗,更愛鬼怪文代,常尋找本地的風俗傳統。)

鬼節在香港

 

農曆七月,是中國傳統上的鬼月。在道教的文化中,被稱為中元節;在佛教的影響之下,又被稱為盂蘭節。自漢代以來,鬼月一直都是整個漢字文化圈中,一個重要的祭祀節日。不論是從那一個宗教角度去看,鬼節都是與祭祀已死去的祖先及亡靈有關,反映出國人對死後世界的想像。

 

而在香港,每逢農曆七月,不少市民,特別是比較年老的一輩,都會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中燒金銀元寶和供奉不同的祭品予遊魂野鬼,這反映出鬼節有著個人化的一種表現形式。同時,在不少社區的球場、廟宇以及其他共公空間之中,更會有不同祖籍的人士以及宗教團體所組織的法會,以祭祀不同的鬼神,這反映出鬼節作為集體性活動的一種面向。根據香港民俗學者周樹佳老師的調查,現在全港仍有近百個與鬼節相關的法會在農曆七月內舉行。這些中元以及盂蘭法會,由不同的地區組織籌辦,是一種圍繞著特定地區群體的祭祀活動,發揮著凝聚社群的功能。

 

位於西營盤的三角碼頭盂蘭勝會,於農曆七月初一舉行的「開孤門」儀式。(攝於2017年8 月22日)

 

香港鬼節活動的危機

 

但近年來,這些與鬼節相關的活動,卻呈現出一個持續衰退的趨勢。不少的法會因為社區重建的因素而停辦,比如在筆者父親長大的西營盤區,便有不少的盂蘭勝會敵不過時代的巨輪而消失。根據父親所指,在第二街與第三街之間的常豐里,有一間小小的福德老爺廟,而在每年的農曆七月,該處都會舉辦法會。但可惜的是,這個地方的盂蘭勝會由於受到了社區重建項目的影響,已於年前停辦。另一方面,即使是仍在進行中的法會,仍然在面對著不少的挑戰:好像在薄扶林西國大王廟所舉行的盂蘭勝會,由於缺乏年輕一輩的加入,以及地政署沒有把現在西國大王廟的土地批給西國大王管理委員會。在沒有傳承和土地的情況下,這個地方的盂蘭勝會亦很有可能會在未來消失。

 

故此,負責主理這些法會的機構與管理人,都在盡最大的努力以及用不同的方式,去保留以及傳承這些文化。在這當中,潮籍團體的貢獻最為明顯。在他們的努力之下,香港潮籍盂蘭勝會,於2011年成功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在過去的幾年,他們更於維多利亞公園舉辦盂蘭文化節,透過不同的展覽和活動,去推廣盂蘭節的節日意義。從這個現象上去看,鬼節的傳統雖然已漸漸被邊緣化,但仍然能夠在香港社會的狹逢之中,掙扎生存下去。

 

位於薄扶林西國大王盂蘭勝會,參與者多為比較年長的人士,而鮮有年輕一代參與。(攝於2017年9月4日)

何以做到「傳承」?

 

可是,這些方式真的能夠讓鬼節的文化傳承下去嗎﹖抑或我們只是單單從外在的形式上,嘗試去保留這種正在衰退的民俗文化﹖筆者認為,當我們要去傳承一種民俗文化時,是要從生活上去「活出」這一種文化的意義,而非單單只從一種博物館式的保育方法,去作為文化傳承的渠道。要活出一種民俗文化,是要把這種文化的外在形式以及內在意義同時實踐出來。比如是春節,時至今天,我們仍會進行跟家人吃團年飯、討紅包等習俗,透過這些節慶活動,以彰顯春節一家團圓、感恩等傳統文化價值。可見我們仍有「活出」春節這項民俗文化的意義。

 

但鬼節的文化意義卻漸漸失傳,那是由於我們沒有「活出」當中的文化內涵。現今香港仍有很多團體在舉行著盂蘭勝會,對於這些勝會的參與者而言,鬼節的文化意義仍然是活在他們身上的。好像是香港的潮籍盂蘭勝會,是以佛教為宗教背景的一種社區性祭祀活動。一方面,在祭祀儀式的過程之中,是不斷強調著要立功德以及要尊敬先人的道德意義。另一方面,盂蘭勝會的參與者大多是來自同一社群的民眾,故亦擔當起凝聚社群的功能。故不少的參與者都會預備不同的祭品,前往會場拜祭神明及祖先,再一起進行集體的祭祀儀式和活動,比如是一起欣賞潮劇。參與者的積極,是使得盂蘭勝會能夠保持活力的重要元素。

 

但是,由於盂蘭勝會是一個集體性的文化活動,故整個盂蘭勝會的文化意義,便需要彰顯在一個穩定的社區網絡之上。但可惜的是,現今眾多的社區重建項目卻不斷地破壞原有的社區網絡,使得原先的住民搬離社區。新的住民又不一定會積極去了解與參與這些傳統的社區活動。對絕大部份的香港市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而言,他們對鬼節的了解不深,只會認為鬼節是一個單純地與鬼怪故事、禁忌有關的日子。而且,鬼節的文化意義,不像是春節或中秋節那樣,與他們的生活文化有直接的關係。故此,他們並不會積極參與不同的儀式活動,不會去表達出對這個節日的關切。所以,在失去原有的社群基礎之後,盂蘭勝會亦漸漸失去了原先應有的社區活力,而不斷地萎縮下去。

 

傳承,是不少傳統民俗文化遇到的挑戰。而以展覽、講座等形式,向大眾傳遞這項傳統文化的價值,的確是一個把鬼節文化推動下去的方法。但是,正如前段所言,盂蘭勝會是一個社區性的民俗活動,故此,當我們要真正傳承這項民俗文化時,最理想的方式,其實是去鼓勵新的一代積極參與在其中,藉以了解箇中的文化意義。例如,不少勝會的管理委員會,都因為沒有年輕的一輩加入,而出現斷層的現象。要使這些勝會的組織能夠傳承下去,便需要鼓勵新生代加入其中,擔任組織活動的工作。又例如,有些勝會是因為失去原有的社群基礎而消失,那便需要更多新的居民加入,以保勝會的活力。要做到這兩點非常困難,因為不少人會因其宗教背景或其他因素而抗拒鬼節的文化。然而,唯有身體力行地去活出民俗文化的意義,才可以做到真正的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