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哲學編輯日課】#9. 官商勾結造就香港開埠歷史?

撰文:黎子元
出版:更新:

最近好多人追網劇《反黑》。劇中大張Sir(陳欣健飾)批評兒子張少鈞(陳國坤飾)「無辦法啦,有D人無讀過歷史」,又苦口婆心告誡他「唔該返去讀下歷史書先啦」。對於沒有讀開歷史的朋友,大張Sir的話可能十分刺耳,例如他認為當年英國殖民者就好似一群毒販霸佔香港來賣鴉片牟取暴利。再加上劇集中「英國政府一直默許香港黑社會存在」、「警隊內部神秘的政治部干預反黑組行動」等橋段,令人燃起興趣,想找歷史書來讀一讀香港殖民地歷史,同劇集對照一下,搞清楚事情究竟是怎樣。編輯日課就同大家一齊讀讀香港歷史,今日先從香港開埠歷史讀起。原來香港的開埠歷史發端於一次官商勾結?

1832年,英國蘇格蘭裔的渣甸家族(Jardine family)和麥地臣家族(Matheson family)合辦渣甸洋行,也就是後來香港開埠之後無人不知的怡和洋行,主要從事對華走私鴉片業務。由於利潤豐厚,渣甸洋行極速擴張,隨即開始對英國政府的政策制定發揮影響力。據說在1834年,洋行揸fit人威廉·渣甸就已經向時任英國駐華商務總監勞律卑建言,要以強硬手段逼使清政府接受與英國人通商。到了1839年,他更上書英國外相巴麥尊,提請英國政府佔領香港作為貿易據點。此建議應該影響了英國政府的最終決定,致使香港日後淪為英國殖民地。

渣甸洋行創辦人威廉·渣甸。(資料圖片)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廷戰敗。1841年1月26日,英軍登陸香港島,開始了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就在香港開埠不久,殖民地政府便開始出賣香港地皮。其中位於中環的地皮和銅鑼灣海旁的地皮,就被殖民地政府當作「皇家屬土」拍賣,並且被渣甸洋行順利投得,成為其日後發展基地。這些地理環境優越的地皮能被渣甸洋行快速定位、果斷投得,不能說完全沒有預先獲得殖民地政府默許的可能性,而香港山川、海港的地理狀況大概早已被洋行調查得清清楚楚。與此同時,威廉·渣甸獲推舉成為英國國會議員,不但正式登上英國政壇,更可以對香港政治與商業多加操控。渣甸的後人或洋行代表更進入香港立法局及行政局,持續佔據席位接近一個世紀之久。因此,渣甸洋行又被稱為香港殖民地的造王者。

渣甸洋行對香港的發展影響深遠,至今在香港島灣仔區還有一座渣甸山,當年洋行就在此設立瞭望台指揮商船出入維多利亞港。大家平日經過銅鑼灣,又是否認得出地鐵站F1出口處有一條街叫做渣甸坊呢?而與軒尼詩道交接的就是渣甸街同怡和街。(資料圖片)

馬克思在1850年代曾撰文評論英國鴉片貿易。從他的評論推斷,英國政府對華走私鴉片,佔據香港殖民地,其實受到英國當年自身的商業危機和財政危機所決定:「英國政府在印度的財政,實際上不僅要依靠對中國的鴉片貿易,而且還要依靠這種貿易的不合法性」。而英國宣揚的自由貿易,其本質實為壟斷。所以,龍盤虎踞於香港一帶的英國商人家族自然就成了英國政府屬意的合夥人。倘若我們理解了香港開埠歷史其實圍繞著英國政府與鴉片商人之間的官商勾結,那麼《反黑》中大張Sir推測,表面上致力塑造良好形象的英國政府其實在香港黑社會罪案中扮演角色,就不那麼匪夷所思。正所謂「神是他,鬼也是他」。

劇集接近尾聲的部分,英國特務佐治說明百年字頭和興盛龍頭棍的秘密,提及「英國一個非常顯赫的貴族」的後人致力銷毀這個秘密,這個「貴族」會不會就暗指那個造王者?

延伸閱讀

鄭宏泰,高皓,《白手興家——香港家族與社會1841-1941》,中華書局(2016)

馬克思,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1853);鴉片貿易史(1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