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城市動物:十本書教你透視城市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我們生活在一個危機四伏且充滿不確定的世界之中。近年來,那些旨在提高生活品質的「城市更新」,往往將有著豐富歷史的街區和多樣雜糅的城市生活清除,代之以全球化、商業化的標準配置——香港和深圳兩座城市對此都深有體驗。

 

2017年12月,以「城市共生」為主題的第七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UABB)就以「城中村」為出發點,從藝術層面探討上述問題,反思中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發展模式,以描繪未來城市的願景和更多可能性。展覽在深圳南頭古城的主展場開幕,有「世界/南方」「都市/村莊」「藝術造城」三個主題。

 

01哲學小編也受邀參與了雙年展的活動,今次就向大家介紹本次深港雙年展總策展人劉曉都有關展覽的推薦書目。在20本推薦書目中,小編精選了10本向大家介紹,分別有關城市藝術及建築實踐、文化地理學、以及面向大眾讀者的暢銷城市讀物。瀏覽過書單所搭建的知識結構,再去看城市建築雙年展,相信會有更多理解和收穫!


 

A. 如何理解小城市空間的形態,以及可能的藝術及建築實踐?

 

1.《思考 再織城市》

王維仁 鐘宏亮 編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0

 

要理解自2007年深港這兩座相連互動密切的城市合辦雙年展的緣起和歷程,《思考 再織城市》是必讀書目。這本書就誕生自對零七年雙年展的記錄和思考,正如今年的展場是深圳城中村,當年展場則是香港中區警署。時任香港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還為這本書寫了推薦序。此書對所有參展作品影像都有收錄。此外,還有主辦者、藝評人和李歐梵等文化研究學者的詮釋,以及雙年展三個月來的演講及論壇記錄,涵蓋了「再織與再生」、「記憶與未來」、「全球與地域」、「香港與深圳」、「城市與景觀」等議題。

 

在這本書的編輯期間,零九年的建築與城市雙年展已經在西九開幕,也引發了有關雙年展的關鍵插曲。在中區警署和西九規劃逐漸具體的過程中,香港報紙不時報導著反高鐵開發的市民抗爭。編者王維仁、鍾宏亮提及兩年前的雙年展開幕前夕,亦有古蹟保育活躍人士與媒體質疑雙年展會改變建築內部的家俱。儘管策展人不同意將建築作為古董看待的民間懷舊情緒,但最終還是接受了這樣一種「尋求價值妥協、建立共識的都市過程(Urban Process)」。

 

零七雙年展透過對殖民監獄圍城的詮釋與挪用,以及市民對大小監倉與廣場的佔用,形成了我們對建築展示與城市歷史的雙重閱讀;零九年雙年展透過臨時建築與景觀在西九的構建,也引發市民對文化場地的體驗、思考與未來想象。編者在前言中表述,如果未來的每一個雙年展能成為德賽都(Michel de Certeau)所論述的,市民日常生活實踐的都市過程,它們可以開啟我們一種對空間的文化想像,乃至形成足以與程序理性對抗或協商的論述。

2.《村·城 城·村》

作者: URBANUS都市實踐

出版社: 中國電力出版社

出版年: 2006

 

「都市實踐」實際上是一個長期關注城中村的中國建築事務所,這本書收錄了他們改造與設計城中村的實驗性構想。作為深圳城市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殊形態,城中村自發的高度城市化已經使其成為深圳城市發展的一部分。由於缺乏相應的城市規劃和管理,城中村產生的許多城市和社會問題,又促使政府下決心徹底改造。這本書用四個案例,來實驗不徹底拆建城中村的方法,還有大量圖示作為說明。

 

「都市實踐」的「城中村改造」思路大體有這樣幾個特徵,比如反對毫無保留地拆除重建,以毫無辨識度的冰冷的現代化社區,來取代城中村原有的、自發形成的文化民俗;要重新整理已有的密集建築和碎片化空間,比如可以將屋頂改造為承載公共活動的主要空間,並以連廊和樓梯串聯,激發人們的穿行慾望;而在房屋設計上,則提出建立適合不同住戶的戶型,比如夫妻或三口之家、單人間或是經濟能力較低者居住的多人間。如何改造城中村,這是一本相當實用的參考書。

 

3.《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

【加】簡·雅各布斯

譯林出版社

2006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by Jane Jacobs

Random House

1961

 

Jacobs的《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自1961年出版以來,就成為城市研究和城市規劃領域的經典名作。二十世紀的大城市規劃往往充滿短視和知識分子的傲慢,Jacobs的批評對當時美國有關都市復興和城市未來的爭論產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響。作者以紐約、芝加哥等美國大城市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結構的基本元素以及它們在城市生活中發揮功能的方式:是什麼使得街道安全或不安全?什麼構成街區?它在更大的城市機體中發揮什麼樣的作用?為什麼有些街區仍然貧困而有些街區卻獲得新生?通過這些問題的回答,雅各布斯加深了對城市的復雜性和城市應有之發展取向的理解,也為評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個基本框架。

 

4.《小城市空間的社會生活》

【美】威廉·H·懷特

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6

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William H. Whyte

Project for Public Space

2001

 

跟《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一樣,《小城市空間的社會生活》也是許多國家城市規划協會推薦的必讀經典。1970年,威廉·H·懷特建立了一個叫做「街頭生活項目」的研究小組,從紐約市的公園、游戲場和街區里那些非正式的休閑娛樂場所開始,歷時10年觀察城市。1980年,《小城市空間的社會生活》一書及同名影片呈現了他們的直接觀察,而作品一經發表,即成為經典。

 

為什麼有些城市的公共空間很人性化,運轉良好,有些卻不然?究竟是什麼讓城市里的公共空間生機勃勃或死氣沉沉?是什麼在吸引着人們?又是什麼令人們厭惡?懷特在這本書中回答了這些問題。陽光是重要的,樹、水、可以買到小吃,能有地方坐坐,也很重要。這聽上去沒什麼稀奇,而懷特用10年的觀察證明,它們比我們想象的還要異乎尋常地重要。應該把城市看作是人的居住地,而不是簡單地作為經濟機器、交通節點或巨大的建築展示平台。在我們設計新的小城市空間,或是改造舊的小城市空間時,必須把人和人的使用考慮進去。

 

B. 如何理解城市地理學及其文化政治?

 

5.《城市概論》

【英】加里·布里奇 【英】索菲·沃森

灕江出版社

2015

 

A Companion to the City

by Gary Bridge, Sophie Watson

John Wiley & Sons

2008

 

《城市概論》一書匯集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城市論述名篇,分為「構想城市」、「經濟與城市」、「城市的分化與差異」、「公共文化與日常空間」和「城市政治與城市干預」等若干議題。比如理查•森尼特(Richard Sennett)對公共領域的反思,約翰•厄裡(John Urry)對城市生活與感官的理論化,以及本雅明《柏林紀事》對童年記憶的書寫,這些必讀篇目都有收錄。這本書非常適合作為城市研究的入門導讀。

 

6.《正義、自然與差異地理學》

【美】大衛·哈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Justice, Nature and the Geography of Difference

by Wiley-Blackwell

1997

 

大衛.哈維無疑是他那一代人裡,最具影響力、最廣受徵引的地理學家。他的聲望遠遠超越了地理學,延伸到社會學、都市規劃、建築、人類學、文學研究和政治科學。哈維編著的《正義自然和差異地理學》一書,致力於將社會政治與環境正義相結合,探尋21世紀城市化未來的新途徑。

 

哈維介紹了空間、時間、地方和自然(日常生活的物質框架)等不同概念,指出它們是如何在社會實踐之中建構和再現,如何有所區別,也相互關聯。這本書描述了地理學上的差異是如何產生,揭示了它們是怎樣成為探索當代生活的政治、經濟與生態學解決方案的根本。

 

7.《帝國邊緣——後殖民主義與城市》

【澳】簡·M·雅各布斯

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

2016

Edge of Empire: Postcolonialism and the City

Jane Margaret Jacobs

Psychology Press,

1996

英帝國主義透過在全球佔有和選定領土的方式展開,它正是在空間之中開闢了自身的道路。帝國主義的空間遺產不單是過往的碎片,它仍舊徘徊在當下,並塑造著後殖民未來的本質。

 

《帝國的邊緣》一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它把殖民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的理論帶入了城市空間,為眾多的當代社會理論的空間化隱喻提供了一個真實的空間。作者考察了三個第一世界的城市:從倫敦——昔日帝國的心臟,到澳大利亞的珀斯和布里斯本——描述原住民對於現代都市之中神聖空間的訴求。這些不僅是實質上的地理疆域,它還是一種富有想像力的地理渴望和記憶。


 

C. 城市暢銷讀物中的豐富經驗與奇妙故事……

 

8.《城市的勝利》

【美】愛德華·格雷瑟

時報出版

 

Triumph of the City: How Our Greatest Invention Makes Us Richer, Smarter, Greener, Healthier, and Happier

Edward Glaeser

Penguin

2011

 

「研究城市會讓人廢寢忘食,因為人們很容易從城市中發現有趣、重要且經常讓人頭痛的問題」:為什麼世界上最富有與最貧困的人經常毗鄰而居?為什麼曾經不可一世的大都會卻淪為年久失修的衰廢市鎮?為什麼遠離城市的鄉居生活對環境的破壞更大?為什麼有這麼多聰明人推動這麼多愚蠢的城市政策?在《城市的勝利》一書的導論〈我們是城市動物〉中,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格雷瑟一一回答了上述令人困擾的問題。

 

格雷瑟研究的經濟學領域相當廣泛,包括城市、住房、種族隔離、肥胖、犯罪、創新制度等等,他也為《紐約時報》的部落格Economix寫過許多這類主題的文章。有人開玩笑說格雷瑟像是兩位傳奇暢銷作家理查·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與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結合體——前者因提出大名鼎鼎的創意階層(creative class)而大獲成功、後者則把枯燥的社會科學研究嫻熟編織入趣聞軼事之中,連年創下書市傳奇。《城市的勝利》一書的引證範圍遍及全球並跨越歷史,涵蓋了成熟的歐美都市,以及發展中國家急速擴張的城市。由於寫作是面向大眾讀者,除了理論和數據論證,還引用無數實例,既有名人趣味軼事的歷史資料,也有他自身居住紐約和波士頓的經驗。總之,這位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是個不折不扣的城市化擁躉,《城市的勝利》這本書的核心觀點簡單來說就是:「城市實際上才是世界上最衛生、最環保與最富裕的生活場所」。

 

對於那種天真的傳統環境主義、反發展主義,格雷瑟的痛擊可謂犀利毒舌。比如他奚落梭羅(其作《湖濱散記》大名鼎鼎)那樣的「環境主義的俗世聖徒」,說「梭羅在林中散步,為的是昇華自己的靈魂,而不是為森林做出貢獻。⋯⋯住在森林裡看起來也許可以顯示自己是個自然愛好者,但住在水泥叢林裡實際上對生態更好。」格雷瑟呼籲「停止用浪漫的眼光看待鄉間的村落」——居住遠郊的美國式生活看似綠色宜居,實際上卻在交通、取暖等能源上製造了更大的排碳量。而僅僅執著於「地方」的環保過於狹隘,因為「好的環境主義需要全球性的視角與全球性的行動」,「如果我們阻止新建設,讓自己居住的地區保有更多的自然風貌,那麼整個自然界反而會遭受更大的破壞,因為我們只是將新的開發計畫移到更遠的地方執行,造成的結果反而對環境更不利。」

 

儘管如此,格雷瑟「粉碎迷思」的寫作卻也不乏迷思,他幾乎將人類發展中的所有好事與大城市的人口聚集效應聯繫起來,創意與藝術來自大城市、都市貧民窟是優點而非缺點。在預言「高密度的大城市將是人類唯一的救贖」的時候,他對大城市的內在結構性問題缺乏體認與分析(比如戴維斯所做的那樣)——不過,很多經濟學為主的大城市派學者往往都有這個特徵就是了,就將它看作一本充滿趣味但有些傲慢的暢銷城市讀物吧。

 

9.《建築!建築!誰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

【英】迪耶·薩迪奇

漫遊者文化

2008

The Edifice Complex: How the Rich and Powerful Shape the World

Deyan Sudjic

Penguin

2006

 

尼采論建築的名言,被薩迪奇引用作《建築!建築!誰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一書的主旨句:「在建築中,人的自豪感、人對萬有引力的勝利和追求權力的意志都呈現出看得見的形狀。建築是一種權力的雄辯術。」這本書的簡體版更為直接地譯作《權力與建築》,不過出於眾所週知的原因,這個版本缺失了講述斯大林時期和北京城市現代化的第三章及第五章。

 

南斯拉夫裔的薩德奇出生於倫敦,是知名的建築藝術評論家。這本書講建築歷史,也有些八卦內容,剖析知名建築物的催生過程,以及委託設計它們的「業主們」扮演的角色──比如,希特勒精心打造、用以威懾小國元首的「新總理府」有一條令人生畏的長廊,戰時捷克總統造訪此處談判時深受震攝,後簽下了賣國契約書。而北京針對2008奧運興建的鳥巢、水立方、央視總部大樓等,也企圖向世人述說特定的訊息。

 

薩德奇的主旨即強調建築先是權力的表徵,然後才是美的範疇,它是受雇於掌權者的工具,甚至是武器,如同一件大型軍裝用以樹立魅力、留下印記或起到威嚇、崇敬、臣服效果。在涵蓋全世界各地的50座建案的討論中,薩德奇援引豐富的歷史、地理、社會科學、哲學知識旁證其論述,讀來很有新鮮感。

 

10 《聚落的100個教誨》(集落の教え100)

作者:【日】原廣司

譯者:黃茗詩, 林于婷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17

(另一譯本為中國建築工業出版2003年出版的《世界聚落的教示100》)

 

今日的建築家對聚落並無多大興趣,理由之一,是現代建築學最初便是以「超越聚落」為目標而展開。1970年代,現代建築告一段落,到了提出新建築主張的時刻,建築家開始思考︰也許可以引用歷史的範例。也是自此,建築師原廣司帶領他的建築團隊開始了世界各處聚落的調查。這本《聚落的100個教誨》,則是二十餘年後的整理出版:

 

    屋頂,整治了所有混亂。——〈屋頂〉

    天空賦予建築無窮變化,有時則相反,建築賦予天空不同的形貌。——〈天空〉

 

只是摘節幾句,就能感受到這本書的散文感覺。原廣司淬煉出100個有關聚落的教誨:建築學、空間學、哲學、美學、幾何學、天體運行……在他看來,人類總是試圖用知性來解讀歷史積攢的智慧,「但真正發言的,是聚落本身。」叩問歷史、思考各種建築的可能性,原廣司的思維路徑影響了隈研吾、山本理顯、小嶋一浩等眾多出身「原研究室」的新一代建築大師,也讓關於聚落的文字跨出聚落,超越了建築範疇,啟發了小說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