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私隱條例」背後,傅柯解讀的環形監獄・是服務還是侵犯私隱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最近大家有沒有收到來自四方八面的「Updates to our Privacy Policy」電郵?
以前的控制是「懲罰」,現在的控制是「服務」。
「你要有多爽,你就要有多被規訓!」——原意引自《規訓與懲罰》,傅柯。

剛過去的5月25日是甚麼日子?是非洲解放日?是五月革命纪念日?切身一點,是歐盟《通用數據保障條例》(GDPR)生效的一日。以致到今天大家頻頻收到來自各大企業的私隱條例更新通知電郵。這件事也許會對我們以後的生活有著重大的改變,但今天至少引起了一個身為現代人的反思。GDPR被譽為最強法例保障私隱,它規定企業收集的個人資料,一定要對提供服務是必要的。(詳見:個人資料起碼值千元 你願意賣嗎? 專訪私隱專員黃繼兒)但以現代人的消費習慣,很多「服務」對於收集個人資料都可能是「必須」的。

圖片來源:9gag
網上圖片

另一方面,生活與網絡世界建立起密不可分的相互關係,可見於社交媒體世界,人需要資訊,免費的社交媒體平台也需要廣告維生,這一點早在三月,美國國會質詢Facebook行政總裁朱克伯格時就指出,是缺點,還是共生的狀態,不好說。早幾年,人們習慣了用免費通訊工具,取代SMS,到它要收費了(雖然只是一年幾元),縱使起初不少人大言炎炎說要罷用,但結果眾人皆見。最重要的是,如果這些工具為人們帶來方便,對於私隱、收費甚麼的,都不成問題,就算收費的確令人卻步,但私隱卻容易被人出賣,反正口袋不會少了幾塊錢。而且收費也不可行,難道每搜尋一件事,都要收費麼?

自由、私隱、權力,都是自願被交易嗎

記得早年看過日本一部作品《虐殺器官》(小說、動畫),故事中的美國是「最和平」的國度,由於每時每刻每處都有完善的監察系統,所以國土上沒有恐怖分子。「人們寧願犧牲一部分的自由,換取另一部分的自由」,指的是,人們寧願主動活在被監察的世界,以保障人身安全。私隱,原來在某程度上是可以交易的。

作品簡介:(電影截圖)

+2

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提出一個「環形監獄」的設計,後來被傅柯(Michel Foucault)於《規訓與懲罰》中當作權力的比喻用:設計中的圓環形監獄,牢房位於圓周邊緣,圓心位置是監視塔,於是乎監視塔內的監視員可以將所有囚犯的一舉一動盡收眼簾,最有效的是,由監視塔與牢房之間,營造出一種具有約束力的凝視,令囚犯每時每刻都覺得被監視著,達到一種「自我監管」的自律狀態,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建基於此便可以有效減少監視員的人手。

邊沁是18世紀的人,來到現在,後現代主義學者Mark Poster又提出比「環形監獄」更突破的概念:「超級環形監獄」(Superpanopticon)。在這個網絡世界,「監視員」不限於人手、形態、空間,無孔不入,最令人害怕的是,以前的「環形監獄」中「監視員」是掌握自由者,而囚犯則是被監控者,最多只是受壓於監控而自律,但現在的人們甚至會出於自願,交出私隱,自動表現出自己的一舉一動、性格,以至心裡所想。這種「囚犯」名為消費者,或者網民。

各種環形監獄的設計想像:

+4

以前的控制是透過肉體的痛苦,現在的控制則是肉體上的舒服

如果說到這裡,大家都覺得無所謂,不夠切身,又舉個經典例子。於2012年美國連鎖超市Target曾被投訴,一位父親不斷收到嬰兒產品的廣告及優惠券,他表明自己只有一位高中女兒,覺得很煩擾。後來證實,Target在收集顧客的資訊時,發現這位女兒的確不斷購買、查詢關於孕婦的產品,以致他們發送那些宣傳品。假如有類似的個案發生在自己身上不免感到無奈,但你又會希望人家提供貼心的服務?到底是服務還是侵犯私隱?

網上圖片

早前又有報導指出,科技團隊Chaotic Moon Studios研發出「Tech Tats」(植入電路紋身),一種監察人體健康的裝置,其實早在幾年前都有此概念,技術也非難過登天(這老掉牙的玩意早就出現在不少上世紀的科幻電影中),只是人們/用家的心理上不能接受這種侵入人體的東西。但慢慢地,由攜帶式智能裝置,到裝戴式(如手錶、眼鏡),人們的心理可能已一步步接受。醫學用途是糖衣,不難想像未來廣泛用於付款系統(附帶監察功能,你懂的)。溫水煮蛙,只要你覺得舒服便好。

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裡,懲罰制度應該置於某種有關肉體的「政治經濟」中來考察:儘管它們並不使用粗暴的、血腥的懲罰,儘管它們使用禁閉或教養的「仁厚方法」,但是,最終涉及的總是肉體,即肉體及其力量、它們的可利用性和可馴服性、對它們的安排和征服。
《規訓與懲罰》米歇爾・傅柯 著 第27-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