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鎌倉物語》(上):電車與「人生如旅程」的概念隱喻

撰文:胡雅雯
出版:更新:

在電影《鐮倉物語》(鎌倉ものがたり)的開篇,電車迷作家一色正和(堺雅人飾)與新婚妻子亞紀子(高畑充希飾)結束蜜月旅行回到鐮倉,在這個妖怪神出鬼沒、與人共處的地方有一種獨特的死亡文化:人們生命結束,抵達死後世界的方式是搭乘電車。電車是日本電影中常出現的意象,在《鎌倉物語》中,電車亦是無處不在。

 

《鐮倉物語》不同版本海報都融入了電車元素:

影片中,不忍拋下老伴的優子太太通過「幽靈申請」死而復生,陪伴癱瘓的老伴直至生命終結;在死神的帶領下,兩人準備共赴黃泉。從居酒屋回家的正和恰好目睹了這一幕,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詢問兩位老人如何抵達黃泉?優子太太告訴他:「搭乘江之電。」

 

「江之電」是日本江之島電車的簡稱,現實中,這條電車線一端連接的正是鐮倉。片中,每日丑時,海灘旁便會憑空出現一座臨時車站和一架前往黃泉的列車,生命已經完結的人們,在死神的看護下紛紛搭上列車奔赴黃泉。這天,守候在海灘旁的正和,看著一架1980年代早期已經停用的江之電駛入車站,帶著兩位老人從名為「現世」的車站離開,結束在人間的生命歷程。

 

點擊查看連接現世與黃泉的「江之電」:

+3

故事/電影將生命歷程與電車相關聯並非偶然,或許也不僅因為男主角是電車迷的人物設定。不止《鐮倉物語》,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經意地將生命與鐵路、列車聯繫在一起,譬如琳達・羅什塔(Linda Ronstadt)的歌曲〈Life Is Like A Mountain Railway〉。事實上,這種表現方法都基於「生命是旅行」(LIFE is JOURNEY)這一基本的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表達。那麼,甚麼是概念隱喻呢?


概念隱喻是認知語言學(cognitive linguistics)的重要概念,它將隱喻作為一種認知現象進行研究。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與馬克・約翰遜(Mark Johnson)曾對這一概念進行界定:「概念隱喻是一種跨概念領域(conceptual domains)的映照(mapping),它構成了我們的推理、經驗和日常語言。」它所連接的兩個概念領域被稱為:目標域(target domain)和來源域(source domain)。通常,目標域為抽象概念,如:生命、愛、想法等;而來源域則由具體概念組成,如:旅行、金錢、建築等。在概念隱喻理論中,人們通過來源域了解目標域,來源域和目標域之所以能夠形成映照,源自兩者之間的系統性關聯。

以 LIFE is JOURNEY 為例的映照模型

為了搞清楚為何人們在表達中會利用來源域談論目標域這個問題,概念映照模型(Conceptual Mapping Model)應運而生。這一模型從實體(entity)、性質(quality)、功能(function)等方面分析來源域與目標域之間的映照。舉例來說,當我們說:

 

1.「這場演講沒甚麼。」

2.「他是一個讀詩書的人。」

3.「閱讀是吸收知識的好方法。」

 

這幾句看似毫無關聯的話,其實都基於「想法是食物」(IDEA is FOOD)這一隱喻表達。其中,「食物」是來源域,「想法」是目標域。「料」與來源域—目標域的實體有關,「飽」與特質有關,而「吸收」則與功能有關。此映照原則建基於食物與思想的相關性:食物能夠被食用、被消化,涉及身體層面;想法也能夠被提取及處理,涉及心理及精神層面。同時,一個目標域(如:思想),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來源域(如:實體、特質及功能)。同樣的,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亦會說:「我和他的關係走到了盡頭。」或是「在學術的道路上,我越走越迷茫。」

 

概念隱喻讓我們看到抽象事物與具體事物之間的映照關係,也令人意識到隱喻不止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是一種可有可無的修辭手段,其更與認知過程及文化有關,不僅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我們的交流,也塑造著我們的思考與行為方式。連接現世與黃泉的「江之電」將「生命如旅程」的隱喻形象化,令觀眾看到往死後世界沿途的旖旎風光。然而,停站之後,死神卻向奔赴黃泉、搭救妻子的正和透露了一個重要訊息:其實,眼前看到的黃泉景象會根據不同的人呈現出不同面貌……下篇,我們繼續跟隨作家一色正和的旅程,思考死神的啟示,並藉以探討想象力與虛構的力量。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