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歐梵:我們還可以認同中國的傳統文化嗎?【學術現場】

撰文:胡雅雯
出版:更新:

11月10日至11日,「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中國文學國際研討會」於恆生大學舉辦,為期兩日的研討會內容涉及中國古典文學、晚清及民國文化思潮、現代文學及港台文學。分組研討前,會議邀請美國華盛頓大學榮休教授康達維(Professor David R. Knechtges)、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李歐梵分別做了題為「“The Stud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asks and Techniques”   Redux」與「中國現代文學:傳統與現代的吊詭」的主題演講。

 

康達維教授(Professor David R. Knechtges)(何哲旻 攝)

 

康達維教授為知名漢學家,對漢賦與六朝文學的研究有極大貢獻。演講中,他回顧了著名漢學家海陶瑋(James Robert Hightower)提出的中國文學研究之任務與技巧,介紹了自己的研究歷程並綜述了西方漢學近六十年的發展狀況。六十年前,西方對中國文學所知甚少,康達維教授的導師之一、哈佛大學教授海陶瑋提出:漢學研究者應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主要的歐洲語言,尤其是法語及德語)、編寫中國文學研究索引並構建中國文學史。康達維教授以此為目標一路求學,在著名漢學家、易經專家衛德明(Hellmut Wilhelm)的指導下研究中國文學與中國歷史,同時師從語言學家李方桂、思想家蕭公權及國學大師饒宗頤進行學習。講座結尾,康達維教授引述尼采在《破曉》(Daybreak)中關於「慢閱讀」(slow reading)的句子表達自己對文學的熱愛,並對一生致力於漢學研究感到榮幸。

 

李歐梵教授(何哲旻 攝)

 

在《中國現代文學:傳統與現代的吊詭》的演講中,李歐梵教授由「何為傳統?」發問,以今塑古、反思五四,從中剖析「傳統」和「現代」的互動關係與吊詭之處。他參考艾華・希爾斯(Edward Shils)及魯迅對「傳統」的看法,認為所謂的「傳統」即是指中國古典文學傳統,而將此傳統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批判則可追溯至五四時期。在「本土化」和「現代化」的過程中,五四時期的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即國學)進行了重新整理和評價。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胡適領導的「整理國故」。一方面,胡適認為:「國學的使命是要使大家懂得中國過去的文化史;國學的方法是要用歷史的眼光來整理一切過去文化的歷史;國學的目的是要做成中國文化史。」另一方面,「整理國故」也與「新學」/「西學」進入中國有關。由此,李歐梵教授指出,國學這一問題與傳統和現代都有關

 

李歐梵教授與康達維教授(何哲旻 攝)

 

在整合「國學」與「新學」的過程中,「創造性轉化」的問題也被提出了。李教授引述思想家林毓生對「創造性轉化」的觀點進行闡釋:「創造性轉化是把一些中國傳統中的符號與價值系統加以改造,使經過創造地轉化的符號與價值系統,變得有利於變革的種子,同時在變遷過程中,繼續保持文化的認同。」因此,「傳統」與「現代」在中西文化語境中並非完全對立,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批判性的認知,但並非要推翻傳統或全盤西化,而是在「整理國故」的過程中激活新的哲學概念、建立新的知識系統和話語。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