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尼采課程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哥倫比亞當代批判思想中心繼去年舉辦傅柯13/13系列講座課程之後,今年再次興辦新一年度的講座主題:尼采 13/13。

哥倫比亞當代批判思想中心(Columbia Center for Contemporary Critical Thought, CCCCT)繼去年舉辦傅柯13/13系列講座課程之後,今年再次興辦新一年度的講座主題:尼采13/13。並於上星期(9/8)進行第一次海德格的主題講座。

 

該講座從今年(2016)九月開始至明年(2017)四月結束,透過十三次的系列課程。由各方相關專家主持,分別就十三位深受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影響的當代思想家進行相關研究討論,其中包括了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德勒茲(Gilles Deleuze)、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等知名哲學家主題,亦有較不為英文學界所知悉的解構哲學家霍夫曼(Sarah Kofman)、伊朗社會學家Ali Shariati與法屬殖民地黑人詩人Aimé Césair。該講座單次課程進行約兩個半小時,由兩位外邀的客座專家主持並發表,再進行評論與相關討論工作簡而言之,尼采13/13系列講座內容主要針對的便是20世紀的尼采遺產。

 

至今,幾乎已無人不知尼采的名諱,包括其思想遠源流長遍及各個學科的重要影響。然而CCCCT繼傅科法蘭西講座作為第一年講座主題之後,選擇尼采遺產作為新講座的主題其實有其深意。一如講座介紹所言,尼采之名廣為流傳,其影響卻較少被深入研究。CCCCT作為一所當代批判理論與法學思想相關研究中心,深深理解馬克思主義與批判理論傳統,甚至是精神分析理論都有所研究涉獵,反而是尼采思想鮮少理解。其主因在於一方面因為尼采遺產並未形成一完成的主流形式學派,再方面是尼采影響的幅員極廣、學科紛陳,再再都加深人們對其加以理解的難度。因此透過此主題的深掘,形成圍繞著尼采思想核心的多股繩索便是今年講座最重要的目標。

 

第一次的海德格講座已於上星期9/8結束,講座錄影也已上傳講座網頁。該次課程主要涉及海德格著名的六次尼采講座所彙編的兩冊《尼采》以及相關的海德格文章。根據該中心的主任兼法學教授Bernard E. Harcourt,海德格的尼采影響更早就深植在1927的《存有與時間》之中。海德格早在SZ中便拼棄了以意志作為理解此在(Dasein)的線索,正是因此迫使得海必須在日後轉向研究尼采。

 

01哲學推薦任何對尼采或海德格的尼采詮釋有興趣的讀者關注這次的公開講座。講座網頁亦收錄每次課程的建議閱讀書單,亦與會後上傳講座影音(英文發音,無字幕)。下次講座時間是9/22,主題為巴塔耶。另外,對傅柯法蘭西講座有興趣的01讀者,亦可從此網頁尋獲上一年度的影音與文字資料。


附錄:

尼采13/13網站地址:http://blogs.law.columbia.edu/nietzsche1313/

 

講座時間表:

Martin Heidegger (Sept. 8, 2016)

Georges Bataille (Sept. 22, 2016)

Maurice Blanchot (Oct. 13, 2016)

Gilles Deleuze (Oct. 27, 2016)

Hannah Arendt (Nov. 10, 2016)

Aimé Césaire (Dec. 15, 2016)

Sarah Kofman (Jan. 5, 2017)

Frantz Fanon (Jan. 19, 2017)

Michel Foucault (Feb. 9, 2017)

Luce Irigaray (March 2, 2017)

Jacques Derrida (March 23, 2017)

Hélène Cixous (April 13, 2017)

Ali Shariati (April 27,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