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蘭節傳入中國之前 佛教原來的宇宙觀是怎樣的?

撰文:周九泉
出版:更新:

時至今日,不同人對盂蘭節會有不同的理解。一般人會視之為「鬼節」,即道教中元節的大開鬼門關、地官大赦罪之類。其實「盂蘭」(全稱「盂蘭盆」)這個名稱出自漢傳佛教,其依據就是一卷《盂蘭盆經》。盂蘭節是佛教的清明節,本來沒有神怪色彩。清明節會掃墓,佛教則舉辦法會。不過,香港民間團體一般以道教儀式來舉辦「盂蘭勝會」,可見「盂蘭」這個名稱深入民心。

香港盂蘭勝會的佈置與舞台(林振東攝)

至於佛教的盂蘭法會,一般都會恭誦《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而於誦經之前,又會先恭誦《覺林菩薩偈》。這首偈出自唐代實叉難陀所翻譯的《華嚴經》第二十品,形象化地道出了漢傳大乘佛教的宇宙觀。為了方便理解,我把原文分為三個段落: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
虛妄取異相,大種無差別。
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
亦不離大種,而有色可得。

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
然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
彼心恒不住,無量難思議;
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畫師,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
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
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首偈的文字不算艱深,故我不打算逐句解讀。以下我會把重點放在這首偈的哲學內涵上。以下我先提供一些背景資料,最後才返回這首偈。

《大方廣佛華嚴經》

「死亡」是進入本文話題的好開始。對此,不外乎「有身後」和「沒有身後」兩種看法。沒有身後即人死如燈滅,從此煙消雲散。這是大部分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的觀點。第二種是有身後,即人死後還有「續集」。

籠統而言,「續集」不外乎東方和西方兩種說法。西方就是「靈魂論」,古希臘人和希伯來人所見略同,簡單就是兩句話:肉身死亡,靈魂不滅。餘下的問題只是靈魂要到哪裡去而已。(為了方便表述,我把中東的宗教也納入西方系列。)

至於東方的觀點,佛教未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相信人死後會變成「鬼」。《墨子・小取》說得很有玩味:「人之鬼,非人也;兄之鬼,兄也。」意思是:人死後變鬼,這隻鬼並不是人;但你的哥哥死後變鬼,這隻鬼仍然是你的哥哥。可見古人對「鬼」的理解並不是基督教的魔鬼或吸血僵屍之類,也沒有一個閻羅王在主宰,而是指一種人死後繼續存在的狀態。不難發現,這個說法跟靈魂論相似。《禮記》便稱之為「魂」。

《禮記》

而與西方不同,漢朝以前中國人沒有清晰的天堂地獄觀念。也就是說,中國古人都是單一時空觀念,因此祭祠先人的各種習俗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認定或假設亡者以另一種方式留在世間。《禮記・檀弓下》便提到陪葬品要用「明器」,即模型,不要實物。由於亡者已不是生前的狀態,所以不應該用實物來陪葬。「明器」文化延續至今,是現今紙紮祭品的來源。

東漢末年,佛教開始傳入中國,當中最重大的思想衝擊就是多重時空的觀念。雖然多時空觀念不是佛教原創,但其原創性在於對這種觀念的解釋。對此,《覺林菩薩偈》第一段先來一番描述:不同時空其實是同一個時空,而「同一個時空」便沒有所謂「時空」了。雖然西方也是多時空,但不同時空的分野是絕對的,天堂和地獄水火不容。西方是「多時空的多時空」,不同於大乘佛教的「多時空的沒有時空」。(筆者按:偈中的「大種」是指萬物的元素,「色」是指大種和合而生的萬物。)

《覺林菩薩偈》第二段解釋何謂「多時空的沒有時空」,關鍵就是「心」。這裡用繪畫來比喻:心不是畫,這個容易理解;但心也是畫,離開了心便沒有畫了。這個「心」是何物呢?答案:沒有。能夠「有」的只有畫,哪有一個「心」可以「有」呢?正如畫師永遠不能好像打印機般畫出他心目中的那幅圖畫。

《覺林菩薩偈》

這裡所說的「沒有心」並不是一般邏輯上所指的「『有』的相反」。粗淺言之,電影《潛行凶間》(Inception)有一句對白,當我叫你「不要想起大象」,你便會想起大象,亦即禪宗所說的一絲不掛便掛了一絲。「心」不能說沒有,也不能說有。佛教通常以一個「妙」字來形容這種存在。

第三段比較淺白,不用多解釋,主要講述何謂「佛」。一言蔽之,佛也是「妙」。留意這裡用了兩個動詞:「見佛」和「作佛事」。也就是說,佛是「見」出來的、佛事是「作」出來的;不見得有一個一成不變、與人的認知完全不相干的叫「佛」的個體。

大乘佛教為中國引進多時空觀念的同時,卻沒有推倒根深蒂固的單一時空觀念,因為說到底是要打破時空侷限,故不應執著時空的界限。大乘佛教的宇宙觀能夠融入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是有其合理性的。

然而,幾乎任何外來的宗教哲學傳到中國,都難免變得帶有「中國特色」,說白了就是舊酒新瓶,大乘佛教也不例外。我們從《西遊記》這類民間著作可以看出,中國人傾向把固有觀念代入新吸收的宇宙觀。例如:六道輪迴只是無數個時空的其中一個時空,中國人卻普遍認為人死後會墮鬼道、去陰曹地府,而民間對於盂蘭節的迷信便是舊酒新瓶的終極體現。當然,若你視之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就另當別論了。

盂蘭勝會上,民眾在戲棚欣賞劇目(王譯揚攝)

附錄:盂蘭節是中國人虛構嗎?

一直以來都有一種說法認為是漢傳佛教採納了道教的中元節,即認為《盂蘭盆經》是偽經。台灣學者蕭登福在《論佛教受中土道教的影響及佛經真偽》(中華佛學學報第9期,1996年,頁83-98)一文中便提出了四點質疑:一、東南亞的小乘佛教並無《盂蘭盆經》;二、印度沒有盂蘭節;三、印度曆法採用陽曆,不是中國的陰曆,七月十五日之說並不可靠;四、佛教只談因果報應,並無別人代行贖罪之說。

但以上四點質疑都不難回應:一、小乘佛教不會有齊所有佛經;二、印度佛教滅亡近千年,而且長期被貴族壟斷,沒有在民間普及,沒有盂蘭節並不出奇;三、日期是否準確與有沒有盂蘭節並無必然關係,正如據考證耶穌未必生於十二月二十五日,但這並不影響聖誕節;四、這種說法比較膚淺。而且,唐代圭峰宗密禪師曾為《盂蘭盆經》作注疏。當時印度還有佛教,中國仍有不少來自西域的僧人。若然沒有其事,實難相信圭峰禪師會全不知情。

佛教哲學的開端──緣起論與第一法印:諸行無常

【佛誕談佛】諸法無我,有漏皆苦──佛教哲學第二、三法印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