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視覺與觸覺互融;眼睛彷彿能觸摸與下筆,手彷彿能看見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二十世紀的藝術,從杜象(Marcel Duchamp)起已被概念藝術佔據。藝術性的判準從傳統的審美經驗之創造,變成重視作品背後的文化脈絡,與政治、社會議題等概念的暗喻、諷刺。某程度上,造形藝術逐漸式微,今天談到做藝術,很多都指概念性的裝置藝術。然而二十世紀還是有少數幾位名留青史的造型藝術家,今天生日的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就是其中之一。他的畫跟概念藝術不同,他終生竭力追求的,是要回歸到人類的感覺與感官。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Wikimedia Commons)

塞尚與培根

在某些接點上,培根可以跟後印象派大師塞尚(Paul Cézanne)連結起來。塞尚是立體主義的奠基者,他嘗試消融西方傳統以來的主客對立之繪畫。這裡的主客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是畫家與觀者作為主體的位置與風景與被繪對象作為客體之間的對立;另一方面是畫面上的主角與配角及背景之間的對立。德勒茲認為培根所做的,就承繼了塞尚的進路。從培根的畫作中,也隱約可以看到立體主義的精神,以違反透視法的方式切割事物,結果怪異、令人不安,但卻非常吸引人注視。

塞尚:藝術是一種個人賞析,我將其體現在感覺中

德勒茲的無身體器官與觸覺的視覺

培根終其一生的主題,是對人的血肉之探索,他呈現的是人體肉身的解體。德勒茲(Gilles Deleuze)認為培根的畫可以對應他的無身體器官(body without organs)概念。Organ 源自希臘文 organon(ὄργανον),意指工具、樂器與身體器官。因而,工具之義即引伸出身體器官有其功能可供人使用。德勒茲反對這種古希臘時期已有的觀念,它在現代自然科學(生物學、生理學與醫學)更達到極致:將人的身體切割成獨立的器官,每個器官各自擔負一定的功能,如肺部負責呼吸,腸道負責消化,而身體的毛病就是部分器官功能失常。

更多培根畫作:

+5

德勒茲主張我們要拆散對身體的這種符應式的理解,他提出一種非中心、非習慣化與非體制化的身體,即是本能的、慾望的身體。這跟培根的畫有什麼關係呢?德勒兹在《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Francis Bacon-Logique de la sensation)中說:「繪畫,以它的線條——色彩體系,以及它多功能的器官——眼睛 ,而發現了身體的物質現實性。」在此,德勒兹解散我們對器官作為具獨立功能的工具的觀念,我們可以得出手與眼的結合,但不是在科學上的「手眼協調」的意義。視覺融入觸覺,觸覺融入視覺;眼睛彷彿能觸摸與下筆,手彷彿能看見。德勒茲將之稱為「觸覺的視覺」(haptic vision)。

德勒兹《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Seuil)

培根的作品,尤其是後期他的伴侶自殺離世之後,都帶著強烈的感情。他以一種本能的方式將這些感情化作形式,成為畫面上的色彩與面塊。他的作品成了一種他本能的表達,這種表達既是形式的本能——如德勒茲所說的「觸覺的視覺」狀態,也是感情的本能。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