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東美:為山觀水皆良喻,不與物違真道廣

撰文:黃文鵬
出版:更新:

《易經》是中國思想的起源,除了孔子為《易經》作註解外,道家也承襲了易經的宇宙和天人觀。《易經》的內容繁多,四庫全書收錄大該約九千多本,是十三經中內容最多的,而雖早在千年前它就被儒道兩家詮釋過,但其話語權仍未被朝野和學府壟斷,相反地在民間依然蓬勃發展,成為各家雜派都可取用的資源,也成為了傳統中國文化的基石。

 

《尚書》則是中國最早講述政治、倫理原則與告誡君王的處事之書,也是了解上古時代堯舜禹湯等政治事蹟的重要資料來源。〈洪範〉是尚書裡頭的其中一篇,內容主要分為九個概念,是為(一)五行,(二)敬用五事,(三)農用八政,(四)協用五紀,(五)建用皇極,(六)用三德,(八)念用庶徵,(九)向用五福,威用六極;以上九大範疇,內容包括了從創生天地元素到日常生活規範,乃至建立王朝、人之生死禍福。其中以君王統治之原則為皇極構成了世界創立到死後彼世之樞紐,表達了一種政治理想,此為大中至正之道。

 

方東美先生的思想體系當中,最看重的是《易經》的「生生不息」與《尚書》洪範篇中的九疇概念,他結合了兩者,詩意地創新詮釋了儒家精神,把人的生命從相對單調的道德倫理規範中解放出來,展現儒家活潑的生命情調。

 

有機中國思想

 

後世研究方東美的學者,常常把他一生的哲學思想總結為機體宇宙論,這跟西方懷德海派(Alfred Whitehead)的學者的思想有部分相似,但因其根源是不同文化脈絡,故不是全然可以互通。方先生在談論中國哲學時,採用了「有機」的說詞。這當然不是自然生長無農藥的蔬菜糧食,而是指向了「活潑的生命」這一蘊意。近代學者逐漸把中國思想改造成相似於西方學科的分類時,缺點也顯現出來了,就是切割了中國傳統思想本來是一體的概念。

 

古人在無現代科學輔助下,對自然事物的認知除了觀察外,另一個方式就是透過聯想。聯想天地、氣候、地理、器物到人事等,並且把這些實際存在的事物加上自己的想象,統合出一種形上思想,古人認為這就是天地運行的規律,也同樣符合政治人事等,兩者沒有隔閡。近代研究中國思想的學者以西方思維為基礎,再劃分不同學科範疇時,很明顯不夠精確於古人本來的思維。因為各面向之間已經揉合西方思維發展出各自獨特和新的一面。那個完整的「體」,已經在交叉比對中被模糊了。但古人的思考只有由「體」闡發了生活生命之種種,有鑒於此,方東美先生認為應該演化出兩種思維。

 

遠古思維到儒學最初樣貌

 

方東美先生觀看《尚書》,認為遠古的中國醉心於詩歌、神話和宗教而非哲學。而在現代,這些傳統的思想留給後世兩種不同的思維形式以及詮釋空間。其一是五行說,此是類似科學的天地構造理論,後來被漢代董仲舒等人發展成「災異讖緯」說,方先生認為這是對原初儒家的歪曲和僵化;另一個是皇極或大中所體現的象徵性,此種思維方式從祭祀上體驗進入,祭祀祈求上天降福,但是現實上的政治腐敗和不斷的戰爭,使得宗教虔誠退化而人文理性開始覺醒,這是「天命糜常,維德是輔」(註一)想法的開端。胡適先生也觀察到這點,他把該觀點轉向於現實上的政治正名說,開出一條科學實證之路。而方東美不同,他認為這點覺醒了普遍道德理性,透過周文王的努力,反思道德種種概念,進而達到更高層的倫理文化,也是就是原初儒家思想的原型與理想。

 

(註一:這句話出自於《尚書》,大意是上天不是永遠幫助祭祀祈求的人,而是只會幫助擁有德行作為的人。)

 

《易經》的三種解釋

 

上一段我們看到了《尚書》傳達的思想脈絡,接著我們來看方先生思想的另一主軸《易經》,看先生認為它為儒家思想帶來怎樣的思想養分。

 

方先生認為對於《易經》的六十四卦之理解有三種解釋方式與進路。也就是卦對這世界詮釋哪幾方面,又或者說可用那幾種方式去看待卦象。

 

(一) 事實解釋。此種方式便是以常識解釋,了解易經所提到的器物,從日用品、營養食物、植物和動物。

 

(二) 物理解釋。此是了解古人關於天體與隨著時間變化的宇宙現象、土地的地理地質和氣象氣候方面的看法。

 

(三) 人文解釋。存在著一種人類覺醒的意識,其意識到統一的社會生活和統一的道德福祉。所有人類個人既不是驅使和統治的對象,也不僅僅是施捨仁慈與恩惠的對象;人類內心深處存在著一種真實地和有價值的道德良心,一種對於尊嚴和人格平等價值的敏感。

 

易之哲學的四種形式

 

方東美先生認為孔子繼承了上述的遠古傳統,便把易經從歷史記載轉變為哲學思想,這個過程是漫長的,直到漢代才見清晰的面貌。方先生觀察到《易經》也有四種表現形式:

 

(一) 關於生機的自然新哲學觀。此不是像物質元素和物理過程的機械秩序,而是滲透著生命的一體動態流行。自然世界的自然是創造天地的動力,驅使萬物共享生命的完成與圓滿。

 

(二) 去激賞有生機的自然基礎上出現了人類生命中原有的道德之善。這與希臘式的美善相似,同樣構成了獨特的人格。這是由孔子率先提出,然後在〈象傳〉中系統化,以象徵方式來強調偉大之人的道德成就。

 

(三) 在前兩者的基礎上,發展出一種普遍價值論。至善或絕對價值的形式同化了一切流行於整個宇宙中的相對價值等級。這是《系辭傳》中的主要觀念,也是《周易》全書大綱的重點所在。

 

(四) 在個人創造性的基礎上,自然與完美的人性融合,而至善在宇宙的範圍內獲得圓滿。孔子完成了這種價值中心本體論,這是儒家哲學最高成就。

 

孔子的闡發

 

方東美先生認為孔子緊密追隨周公的腳步,將人類生活的宗教涵義賦予了神聖的禮儀活動,這種活動被視為內在表達了對綿延的宇宙與人類生命的崇敬。孔子保留了舜創立的莊嚴祭祀上天的宗教制度,且根據紀載,舜的人格也很偉大,方東美先生認為這產生了德治的性質轉變,還產生了「民為邦本」的觀念出現。強調人民對於國家存在的重要性,並倡導滲透於社會道德與精神民主制度的一種互利的仁心,進一步的實現了對生命、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福祉。

 

方先生的思想視角

 

上述簡論方東美先生的思想,可能有些讀者會有些昏頭轉向。他看似經常展現某種態度,譬如呼籲人的內心要能開放,讓中國思想與生命相融。《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一書是先生一生研究中國哲學之精華所在,若讀者對上述的傳統經典有稍微涉獵,或是對傳統中國思想有一些了解,那麼方先生是一個很好邁向深入思想的指南。就算不同意方先生的看法,也能藉此認識到主流之外,詮釋中國哲學的方式。

 

傳統中國思想並非擅長以知識去傳授思想,反而是透過文學繪畫等藝術,以及比興、寄託等藝術手法去表達對於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思想。當被儒家濟世的思想所感動,進而也想跟著去實踐時,別忘記儒家不只政治教化這一面,仍有對於生命快樂的感受。這表達了人生的實踐更重於知識上的了解,且不排斥與其他種生命的互動,如此的儒家是活潑生動的。

 

孔子的理想是在於「與民同樂」,而非總專注於朝廷政治和諧與進步的。方先生在西方世界也很有名,除了他本身精通多國語言與各國哲學思想外,講出中國哲學的獨特性,並對其他學科還能夠有所啟發,如詩詞、藝術、宗教等,其影響力是廣闊深遠的。方先生的儒家精神,我們稱為生命情調,以一位學者所形容此種情調道:「生命所持的態度表現,憂患人生,又熱愛生命;既嚴肅執著,又豁達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