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批中興「巨嬰」 民族主義者不滿斥「裝孫子」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中興集團早前同美方達成協議,以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罰款代價換取解除出口禁令。中央廣電總台旗下《國際在線》網站同時刊文,指此次事件為教訓,其他企業應引以為戒,尊重他國法律。然而,這樣的說法也引發內地民族主義者的不滿。

文章中提及「中興犯錯源於2010年,因為受到商業利益驅使,不惜涉險破壞與美方合作的基本規則,違反美國的法規,受到了商業交易規則與法律法規的懲罰。」本是自作自受。但基於「其生死存亡,關乎該企業8萬職工、2萬家庭的生計,也關乎產業鏈上下游上千家企業、數十萬職工的前途命運」,「 中國政府投入了大量資源終於把中興給救了回來。」文章中甚至將中興比作「巨嬰」,更警告其他企業「不要用商業利益來裹挾政府,自己的事兒還要自己做、自己扛。」

由於中興事件已得到初步解決,這篇出官媒的評論文章某種意義上可視為北京對事件的蓋棺定論。在此之前,官方評論文章多批判美方「落手過重」,「霸道無理」;或以芯片受制於人為教訓,反思本國應加強自主科技研究,對中興集團的批評多流於民間。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早前抵華談判,據指有關美方對中興的懲罰措施亦為談判內容之一。(路透社)

此番表態,亦引發內地民族主義者不滿。《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一貫是中興集團堅定支持者,他在個人微博上直斥這是 「最二(愚蠢)的官媒評論」 ,更斥責官媒「裝孫子」。胡錫進表示:美方對中興實施處罰,意在震懾整個中國社會,顯示如果美國斷供芯片等核心技術產品。中興不幸成為美國殺一儆百的 「人質」。在被刪除前,胡的微博獲得大量轉發評論,其中不乏支持者。

事實上,中興集團的行為確有自作自受之處,某種程度上更是愚蠢。在美方調查過程中,中興一份「進出口管制風險規避方案──以 YL 為例」的絕密內部文件竟無加密置於公司內網中,被員工輕易洩漏機密。文件鉅細靡遺的敘述:中興集團如何在貿易禁令下,通過設立空殼公司洗錢,規避美國監管。而中興集團也未遵守協議中開除34名相關員工的條款,更向其中30人發出獎金。在美方看來,行為與挑釁無異。

中興通訊在被美方調查期間,曾出具公司官方文件,指導公司內部突破美國出口管制,向伊朗出口美國產品的方法,當中「YL」即代指伊朗。(網上圖片)

難以否認,中興集團早前被美國「判死」,同中美貿易衝突的大背景不無關係。如果中美關係良好,中興可能不會遭如此「辣招」對付,而可能和其他通過白手套出口伊朗的歐洲企業一樣,被輕輕放下,這也是「人質論」的背景。然而,這卻無法改變中興犯錯的事實。打鐵仍需自身硬,若違反他國法律,便如同頭上懸著一把劍,只能祈望華盛頓開恩。縱使違規出口的是歐洲企業,若被掌握證據,亦可能因未來的美歐貿易衝突而成為祭品。

進一步來說,為了避免「中興事件」再現,官媒警告實屬必要。任何商業行為中風險和收益都成正比,若官方不點名中興,難保將來中國企業在走出國門時不顧風險。既然「被制裁時背後都有個強大的祖國」,便可以不顧政治和法律風險。風險由國家承擔,收益卻由企業獨享,顯然不公平。更何況,即使「放過中興」亦救了不少美國合作廠商,但中國政府必然投入大量經濟和政治籌碼加入斡旋,這都是當下中美貿易衝突中珍貴的國家資源。

如今中美關係,固然有對抗存在。但若在所有領域都保持強硬態度,只會令自身分身乏術。簡單將美國視為「他者」,便給中興打上「自己人」的標籤,不由分說加以袒護,絕非理性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