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火山爆發完再救災」:北京決策層對中美矛盾的認知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戰正處於僵持階段,同時美國對中國的強硬政策已不限於在經濟領域,而是在經貿關係、南海、台灣等問題上處處「圍堵」。
中美矛盾從不同維度顯現,在貿易戰的過程中,中共高層多次被外界質疑誤判形勢,錯估美國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在貿易戰上的決心。當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用一番演講把美國遏制中國的政策邏輯全面展開之後,外界更在望向中共高層,試圖理解中國的態度。

第一層認知:中美結構性矛盾

中美之間的矛盾既不是特朗普所說的貿易逆差這麼單純,也不是一些美國鷹派所認為的純粹意識形態的衝突。中國高層對中美矛盾的結構性一直有清醒的認識。中美之間截然不同的政治和經濟體制、文化歷史、民族性格,刻劃出兩個文明之間的碰撞。

在美國的邏輯中,它是「自由世界」領袖,是國際規則的制訂者,國際規範和準則的裁定人,民主制度的標杆和國際秩序的守護者。顯然,正在崛起的中國對這種態度是不能接受的,特別是對台灣和南海等領土主權問題,中國更不願繼續看到美國插手。在中美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的今天,美國感受到被趕超的壓力,讓這種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

在中國躍居第二大經濟體、有望超越美國的今天,華府自然感到壓力。(資料圖片)

中國決策層深知中美貿易戰以及其他表面衝突的背後、中美關係矛盾的實質,因此從沒把貿易摩擦看作獨立事件來處理,因為在單一問題上,中國大可讓步,但是結構性矛盾的存在,意味中國在貿易戰上的讓步並不可能解決中美矛盾的核心問題。

第二層認知:矛盾爆發的節點已經到來 不以中國意志為轉移

在中國高層看來,中美之間的矛盾積累早已開始,中國改革開放之後,中美雖然成功建交,成為合作夥伴,但矛盾的積累仍然在量變。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曾說,中美關係「好也好不到哪裏去,壞也壞不到哪裏去」,意思就是中美在矛盾中共存,「好」和「壞」之間的起伏,就是矛盾積累和爆發的過程。

1979年,時任中國副總理鄧小平應美國總統卡特之請,訪問美國。(資料圖片)

如今,美國已威脅向中國所有商品加徵關稅,並通過法律收緊對外資的審查,加強和台灣之間的往來;美國《國情咨文》、《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三份重要文件,都已明確把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和「修正主義」力量,而彭斯的講話則把這背後的邏輯更加清晰的闡明。

中國決策層十分清楚,在過去30年,中美不斷積累的矛盾多在貿易摩擦、人權問題、藏獨和疆獨等問題上小範圍地出現,而這些矛盾總會有集中爆發的一天,這只是時間節點早晚的問題,不可避免。

這個時間節點現在已經到來。這並非是特朗普政府或他個人的決策原因,也不完全是美國長期存在的對華鷹派的影響;無論是貿易戰還是其他領域的衝突,終究會成為一場多維度的「持久戰」,需要極強的耐力和定力來面對。

如果說,在特朗普威脅發動貿易戰之時,中國對這個節點還沒有定論,那麼在北京發布《關於中美經貿摩擦的事實與中方立場》白皮書,表明「堅定維護國家尊嚴和核心利益」,以及聲言任何外部因素都不可能阻止中國的發展和壯大後,就可知道中國已對中美矛盾的爆發有了清醒的認識。

中國在「貿易白皮書」中闡明自身對貿易問題的立場。

三層認知:讓火山爆發完

美國當前對中國的不滿和指責,可謂是火山噴發式的釋放:從中國的資本、企業,到留學和科研人員,再到中國軍方高層都受到美國制裁的威脅。北京今天的態度,就是讓「火山爆發」完,讓中美之間所有矛盾暴露出來後,再去解決。

10月8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訪華,但並未會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停留3小時就匆匆離開,可見雙方都知道,目前兩國已經沒有談判基礎;而從蓬佩奧和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以及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楊潔篪的會談來看,中美雙方似乎又都不願關上對話大門。

蓬佩奧早前訪華期間,與王毅的會談不歡而散。

在中國決策層看來,當前中美矛盾的集中爆發雖然只是開始,但美國最終目的仍然是和中方談判,獲得中方最大程度的妥協;而中國所要做的,就是一方面按照自身的既定戰略持續發展,深化改革開放,另一方面在適當反擊的同時保持冷靜和定力,靜待談判的時機。

中國外交部在回應中美關係的相關問題上一直強調,談判大門始終打開,但是談判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換句話說,美國當前的憤怒和不滿在中國不為所動的情況下,終將緩解,即使是火山噴發也有消退的一天,而彼時中美的談判才能真正在相對平心靜氣的氣氛下展開,在此之前中國並不會輕易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