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特習終極交鋒來臨 中國不輸就是贏?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11月21日,美國航母列根號緩緩駛入香港,並將在港駐留五日。由於一個月前,中國外交部剛剛拒絕黃蜂號戰艦的訪港請求,今次航母訪港也被視為中美兩國關係回暖的信號。人們常說:貿易戰沒有贏家。但若貿易戰在此時終止,又有誰會成為贏家?

除了航母訪港,還有不少跡象顯示中美今次有意「停戰」。香港《南華早報》援引消息人士指出,G20峰會上的中美領導人會面,白宮鷹派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並不在名單上,顯示美國有意就此場會晤與中國達成真正進展。

萊特希澤(左)和納瓦羅(右)作為重要對華鷹派人物,二人對特朗普政府當下發起貿易戰的影響頗大(路透社)

美國未達戰略目標

評判戰爭的輸贏,自然要看發起戰爭的一方是否達成戰略目的。對美國而言,貿易戰的意義有二:其一,便是特朗普本人頻繁提到的:削減中美間貿易逆差,達致「公平貿易」,令中國人多買美國貨,令美國人人有工開。

另一方面,則是幕僚納瓦羅等人提倡的:把握中國經濟總量即將超越美國前的最後窗口期,通過貿易戰破壞中國產業政策,減緩其發展速度。

納瓦羅著《致命中國》一書,強調有中國如何利用貿易優惠為美國帶來威脅。(網上圖片)

事實上,中方早已應承美國首個訴求。今年5月,劉鶴訪美時便提出:將在數年內,透過增加對美產品進口等措施,將對美年度貿易順差削減2000億美金。但由於北京拒絕在「中國製造2025」問題上讓步,雙方談判就此破局。可見,美國若要「贏下貿易戰」,絕非獲得千億美元貿易額便夠。

在華府鷹派看來,面對美國多重籌碼,中方終有在產業政策上妥協的一天。可動用的關稅額度上,美國的5000億美金遠高過中國的1400億;早前對中興集團禁運造成後者停擺,更證明美國擁有相當科技優勢;另一方面,美國也可利用「限制銷售」「限制投資」等非關稅壁壘打壓在美活躍的中國企業。

中國副總理劉鶴訪美,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形容他聰明,深諳市場之道。(路透社)

北京挺過密集攻勢

相比意圖借貿易戰達成特定目標的美國,中國作為防守一方的策略則簡單許多:面對強勢壓逼,只要不在核心問題上退讓,便算得上贏家;而儘早結束貿易戰更符合中國訴求。

同特朗普「極限施壓」邏輯類似:美國希望通過層層加碼的關稅,打擊中國市場信心,起到「槓桿」效果。今年9月,特朗普尚在白宮記者會上誇耀「中國股市在過去3個月下跌了32%」,更體現這位總統堅定認為:外界對中國的信心必定持續降低,時間越拖便對美國越有利。

貿易戰加上中國推行去槓桿、房地產調控等措施,無可避免令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路透社)

事實上,這樣的攻勢確實值得憂慮。去年開始,中國正經歷「去槓桿」階段,本就缺乏流動資金應對危機,貿易戰更為中國經濟帶來硬著陸風險。與此同時,北京也擔心經濟風險將衝擊到政治穩定,削弱其團結應對風險的能力。

但隨著經濟方面股市、匯市逐步回穩,體現中國民眾對經濟的擔憂並未嚴重到中共需要退讓的地步;政治方面,習近平失去核心地位的傳言逐漸消散。加之外交領域,周邊國家對「一帶一路」的憂慮逐漸被中非、中阿簽訂新一輪合作協定蓋過。美國「拖時間」的如意算盤並未打響,自然要釋出善意,重新要求談判。

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在7月10日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要建立全面合作、共同發展的中阿戰略夥伴關係。(中新社)

G2地位實至名歸

摩根士丹利今年9月預估:2019年中國GDP增速將下滑至6.4%。儘管這一數字將是2008年以來的新低,但在一眾中等收入國家中仍居高位。更重要的是,中國同美國間的「追趕格局」並未因貿易戰產生變化,對中國崛起感到憂慮的美國或許還要「頭痕」許久。

縱觀冷戰末期歷史,美國正利用「經濟戰」壓下了日本和蘇聯兩國,成為實至名歸的世界霸主。一方面,美國通過加徵關稅威脅日本簽下《廣場協定》,令後者匯率急升,最終拖垮日本出口產業,令其經濟結構轉向泡沫化;對待蘇聯,美國則連同OPEC國家壓低石油價格,令其經濟情況雪上加霜,成為蘇聯解體的最後一根稻草。

日本對國內外經常強調美日同盟,安倍與特朗普的關係緊密,但特朗普對日本在貿易問題上仍然顯得毫不客氣。(視覺中國)

一直以來,美國動用經濟手段都可翻雲覆雨,將對手徹底擊垮。但類似劇本沒能在中國身上上演,自然因為中國經濟結構和抗風險能力,遠比80年代末的日本和蘇聯完整;同樣重要的是,華府已難抗衡多極化趨勢,影響力同80年代末相距甚遠。君不見,僅是制裁伊朗,美國都無法說服盟友停止進口伊朗石油。

2008年環球金融危機爆發後,有人提出G2的概念,認為未來世界將由中美兩大國主導。然而,概念終歸是概念,未經危機考驗的中國難負其名。但經歷一年來「世界一哥」的集火猛攻,中國仍未陷入混亂,更保住其快速發展的戰略目標,G2的頭銜可謂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