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峰會】特朗普的貿易談判任務:三個對手 三大特徵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本周五、六(30、31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舉行的G20峰會上,美國將面對三大貿易談判對手:中國、歐盟,還有出乎意料的加拿大。
在特朗普政府對付各方的貿易談判操作上,也可看出三大特徵。

周邊貿易談判「喧賓奪主」?

在中美貿易戰關稅影響漸現的背景下,特朗普將在周六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晚宴。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周二(26日)就繼續表示特朗普對「達成協議」持開放態度,不過中國要先接受美國在知識產權、強制性技術轉移等問題上的條件。

除「習特會」的重頭戲外,美國與歐盟的貿易談判自7月以來,毫無進展,而且雙方今日更在「G20共同公報」的文本上有所衝突。據路透社報道,法國代表就希望加入「世貿改革」的內容,然而美國似乎不太願意

歐盟貿易專員馬爾姆斯特倫(Cecilia Malmstrom)周二(27日)亦指與美國在世貿改革的談判上毫無進展,呼籲美國盡快加入與世貿各國有關改革的討論。

另外,早在9月與加拿大「談成」的「美加墨協議(USMCA)」──原名為「北美自貿協議(NAFTA)」──原訂在G20峰會周邊正式簽署,然而美加兩國竟然仍有爭端,導致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仍未確定是否會在峰會上簽署協議。

這些與美國有關的貿易談判層面極廣,有論者說是「喧賓奪主」,搶去了G20大會的風頭。

美國白宮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表示會取消對通用汽車的所有補貼,大概是要懲罰通用汽車在貿易戰背景下竟然決定關閉美國車廠。(視覺中國)

從特朗普政府的各項談判操作上,我們其實可以看出特朗普在貿易談判上「放諸四海皆準」的三大特徵:

一、「讓步」的偽裝

特朗普所謂的「讓步」,皆是先向對手進迫兩步,再後退一步的做法。例如在「北美自貿協議」重新談判上,美國就先以「5年日落條款」威脅,最後卻改為「16年期限 + 每6年重新談判」,以營造「讓步」假象,然而後者卻比原來協議的規定更為嚴苛。

在對歐盟的談判上亦如是,美國先自行搞出個「25%汽車關稅」以作威脅,而如今「不實行汽車關稅」卻忽然成為了美國談判讓步的操作。

這種「偽讓步」,也許會運用在「習特會」之上。

在周六晚上舉行的「習特晚宴」成為了G20峰會的最大看點。(路透社)

二、「承諾」的善變

特朗普口中的承諾,亦隨時「說變就變」。例如特朗普在7月就曾向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承諾,在雙方進行貿易談判期間,不會再以增加汽車關稅威脅。

然而,據德國媒體報道,美國商務部如今已將「向加拿大及墨西哥以外國家徵收25%汽車關稅」的報告,交到特朗普桌上。歐盟方面,亦沒有正面否定報道。如今,只要特朗普一聲令下,關稅會在15日內實施,可說是懸掛在歐盟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此前承諾,完全破滅。

容克在去年7月25日與特朗普達成開展貿易談判的共識。(視覺中國)

三、「談成」後再進迫

即使特朗普把口中的承諾轉成了條文,一天還沒有正式落實,也不能保證美國不會再加進迫。

早在9月底,美國就接受了加拿大在牛奶製品開放市場上的讓步,而與加拿大達成協議,讓特朗普高調宣布完成「大Deal」,結束「北美自貿協議」的重新談判,兌現了其競選承諾。

然而,原來美國今日仍在牛奶製品問題上對加拿大繼續進迫。據路透社報道,美方要加拿大分享其國內牛奶產品供應管理的資訊,以避免加拿大有其他方法阻止美國牛奶製品入口;而加拿大則不願公開太多國內產業的訊息。

對特朗普而言,「談成」只是「在鎂光燈下那一刻的光彩」,對談判對手及特朗普本人而言,成功的形象已經種下,他再在背後進迫,其對手因政治形象的考慮,也只能保持低調。

外界常以為特朗普出招驚人,難以捉摸,然而,綜觀其執政以來的貿易談判操作,使出招數來來去去也不外乎是以上三招的組合,只要各國有所提防,做足準備,其實不難駕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