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8展望2019】後真相時代:我們該如何面對「假新聞」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2018年4月,Facebook被揭發有8700萬用戶信息被一家名為「劍橋分析」的政治公關公司盜用,以精準化推送似是而非的「假新聞」,幫助候選人當選。而在剛剛過去的「黃背心」運動中,網絡上瀰漫的假新聞也被認為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16爆發的通俄門事件後,關於網絡假新聞爭議愈演愈烈,可誰又能制止它們呢?

2018年4月10日,朱克伯格出席國會聽證會,神情嚴肅。(路透社)

參議員:我記得你提過Facebook將一直是免費的,這仍是你的目標嗎?
朱克伯格:是的,我們將一直提供免費的Facebook,以幫助人們連結為己任
參議員:可是,你該如何維持這樣的商業模式呢?
朱克伯格:呃……我們賣廣告……

2018年4月10日,朱克伯格出席國會聽證會,就資料外洩風波做出解釋。原本趾高氣昂的參議員們面對新生的社交媒體活像是14歲的中學生。更令人震撼的是,正是這群對社交媒體一竅不通的人,竟然每天高喊要同「假新聞」及利用假新聞的民粹勢力抗爭。

防範假消息 政客無能

假新聞造成的危害眾人皆知。2016年美國大選前,所謂希拉里「強姦兒童」的謠言曾一度發酵;2018年6月,有人趁關西地震在論壇發布「大阪辦事處怠慢救援」的謠言傳遍全台,令資深領事不堪壓力自殺。而在剛剛過去的黃背心運動中,總統馬克龍向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出售法國」、警察毆打殘障人士等謠言也煽動起不少民眾加入運動。

面對網絡輿論亂象,眾多科技企業站在同「假新聞」作戰的第一線。「劍橋分析」事件後,Facebook隨即宣布將對政治類廣告進行嚴格審查,不容許其被包裝為新聞在社群網絡中散佈。2018年9月,公司更宣布將對平台上的信息及視頻進行人工審核,並下架不實信息。在主張「高程度言論自由」的美國,這樣的審查仍獲不少支持,假新聞確實猖獗到一定程度。

CNN駐白宮首席記者阿科斯塔在11月7日,不斷追問特朗普,最後被中斷提問,更導致記者證被吊銷(最後卻得法庭判決支持而重獲記者證)。(視覺中國)

當下互聯網巨頭壟斷了網民吸取信息的途徑,影響力巨大,自然應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反倒是不少政客,以打擊假新聞為噱頭,行管控言論之實。11月7日中期選舉過後,特朗普同CNN記者在白宮新聞發布會上唇槍舌戰,沒想到他一怒之下竟以「報道假新聞」為由,將CNN駐白宮首席記者阿科斯塔(Jim Acosta)的記者證吊銷。今年4月,馬來西亞前執政聯盟國陣也在議會通過《反假新聞法令》,期望在5月的大選中獲得輿論優勢。

事實上,假新聞持續污染互聯網,同這些政客無力解決問題,卻又挾持議題的行徑脫不了關係。而無論是2016年美國大選前的「另類右翼」風潮,或是同班農合作的歐洲右翼黨派也證明了,假新聞本就是某些政治人物的取勝利器。

假消息乃民粹之果

伴隨近兩年全球右翼崛起,不少自由派政治家將責任歸咎於假消息帶來的衝擊,但這樣的論述似乎有些因果倒置。早在互聯網發明前,虛假消息早已發揮了它的威力: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東京化為一片廢墟,在通訊不良的情況下,朝鮮人趁火作亂、放火、下毒的傳言不脛而走,甚至被主流報刊登載。而當時遍布關東的民族主義團體,也趁此機會發起對境內朝鮮人的屠殺。

網絡上流傳的假新聞,也被指對法國黃背心運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圖為12月15日示威進入第6個周六的巴黎街頭。(視覺中國)

假新聞之所以能快速傳播,緣於其符合受眾的預期。當時,日本經濟並不景氣,加之大量朝鮮人湧入日本「佔據工作機會」,不少東京人本就對朝鮮人懷有歧視乃至仇恨情緒。在此背景下,相關謠言才能迅速發酵。

而在當下,由於全球化實踐過程中未顧及分配公平,不少西方國家貧富差距愈發嚴重,社會基層的不滿則投射在對主流政黨不信任,以及對特定族群的仇視上,令假新聞有生長土壤。

防範假新聞,固然需要公眾擦亮眼睛,也需要科技企業積極配合,但其癥結終究是當下蔓延全球的民粹思潮。只要各國政府不啟動結構性改革,避免貧富差距持續擴大,這樣的思潮便將繼續蔓延,而假新聞的傳播也只會愈演愈烈。數千年前,大禹治水時便有了「宜疏不宜堵」的經驗,這樣的原理如今依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