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諾日產】戈恩被捕成「元首級事件」 國家干預企業全面回潮?

撰文:卓朋序
出版:更新:

東京灣畔的羽田空港,一架灣流商務機剛剛停定。迎接他的不是豪華禮車,而是東京警視廳的探員們。法國雷諾集團董事長,也是日產汽車社長的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只告知助理取消當晚預訂的餐廳,便隨警察而去,這一去便是兩個月。

1月29日,正在埃及訪問的法國總統馬克龍,於記者會上向安倍晉三表示抗議,要求日方改善其拘留環境,並盡快給予保釋。日本官房長菅義偉則官式回應到:有關刑事案件搜查,經過嚴格司法審查,手續恰當。絲毫不願理會法方抗議。

東京地方法院就戈恩一方提出檢方拘留理由提示開庭審理,這次亦是戈恩自2018年11月被捕以來首次公開露面。(視覺中國)

戈恩成產業競爭祭品

事件上升至「元首級別」前,已在法國國內引發震盪。「違反金融投資法」,羈押三星期;時限一到,以「謊報薪酬」為由再羈押三星期;過後,還有「非法轉嫁投資損失」的罪名,再關三星期。日本司法制度給予檢方相當大權力,戈恩在上庭前恐怕難有「見天日」的機會。

除了人權疑慮,法國人更為憤怒的是暗藏於事件背後的政治考量。戈恩被捕後,日產汽車社長西川廣人隨即倒戈,在公司力陳戈恩「獨裁專制」,甚至有消息指出日本警方收到的大量資料正出自西川廣人之手。

戈恩被革職後社長西川廣人兼任董事長,法國媒體形容這是一場「政變」。(視覺中國)

早前的董事會中,西川廣人一派曾主張增加其在雷諾集團股權比例,稀釋雷諾在日產汽車的影響力;而戈恩一方力阻決議,則是為了推動雷諾和日產的進一步「整合」,將日產汽車正式收編為雷諾的子公司,並將其研發和生產線遷往法國。對於同企業關係緊密的日本政府而言,自然要盡力阻止。

與此同時,戈恩的計劃似乎也得到法國高層背書。作為雷諾的最大股東,法國政府也希望雷諾集團可「吃掉」日產,同美、德、日並肩成為汽車大國。儘管馬克龍在戈恩被捕後盡量保持低調,稱「雷諾-日產聯盟仍維持平衡」,但不少消息指出:馬克龍曾允諾戈恩,若能完成兩大企業合併,將授予戈恩經濟部長一職。

當兩國政府乃至最高層官員介入後,今次事件恐怕很難以「司法途徑」告終了。

戈恩接手日產後關閉工場解釋大批員工,引發當年日產員工發起遊行示威,但短暫的陣痛期確實為日產迎來重新的機會。(視覺中國)

主權國家「教訓商人」

談起戈恩案,不少人第一時間都會想起如今華為及孟晚舟的遭遇。當下爆發的華為危機,在西方國家看來尚且存在「國安疑慮」;在美國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的背景下,政治力干預雖令不少國人感到憤怒,卻也是意料之中。

但在戈恩事件中,同屬西方世界,且自由貿易協議即將於2月1日生效的法日兩國爭奪的不過是汽車企業經營權,都能鬧出如此干戈。不禁令人感嘆,在全球範圍內,政治力對商業的影響已是無孔不入。而日法兩國嘴上反對特朗普的「本國優先」,身體卻誠實的很。

加拿大司法部於當地時間1月28日晚上證實,加拿大司法部官員已接獲美國司法部正式要求,引渡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到美國。(資料圖片)

多年前的國際政治課本中,常出現這樣一道思考題「在你看來,隨著全球化不斷推行,跨國企業會否取代主權國家,主導世界秩序。」如今看來,面對強大的國家機器,跨國企業高管們連自身安全都保不住,更別提呼風喚雨取代政客們了。

事實上,「國家進場,企業退後」也是近來「逆全球化」浪潮的一部分。30多年的全球化進程中,大量工作機會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在新自由主義思潮配合下,不少歐美國家減少福利和財富再分配制度,令貧富差距屢創新高。極右政客煽動排外情緒的同時,溫和派政客也不得不「動手找回工作機會」,避免民怨擴大。

自去年11月17日開展的法國黃背心運動,至今仍未平息。(路透社)

另一方面,不少企業的成長都有賴於國家支持:無論是過去叱吒一時的日本通產省,台灣工研院,韓國通商資源部;或是如今主導工業4.0的德國及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中國,都利用補貼及傾斜政策打造優勢產業,更孕育出一批明星企業;這些企業也需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反哺國家發展。

從這一角度來看,國家為企業「出頭」也有其正當性。全球範圍內,自由市場和國家利益的糾葛,也將持續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