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陰影籠罩美歐稀土產業 新技術讓北京堅守優勢

撰文:唐曉東
出版:更新:

當地時間6月3日前後,全球稀土產業仍在因中美可能的「稀土戰」而產生劇烈波動,不少投身於此的各國企業均因此股價飆升、大發利市。但對產業觀察家們來說,深加工企業因稀土行情獲利只是這一產業的一部分,稀土產業至今仍未能解決其開採、分離、萃取過程中形成的嚴重污染問題。這使得中國近期研發的「低成本稀土清潔生產技術」呈現出了極為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西方的類似產業巨頭就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在5月末、6月上旬,澳大利亞萊納斯(Lynas)公司設在馬來西亞關丹的稀土精鍊工廠就因污染、輻射問題繼續遭遇口誅筆伐。萊納斯公司在2012年設立該廠,其產能佔全球16%。但其放射性廢渣問題從2012年以來一直懸而未決。儘管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Mahathir Mohamad)已在5月30日表示,馬方不會關停萊納斯工廠,但稀土廢料在全球各地引發的環保危險終究是值得關注的。

中國從2013年就開始處理稀土開採、冶煉帶來的環境問題,相對於中國依靠池浸、堆浸黏土類礦物造成搬山運動、水土流失。全球其他地區的類似產業基地會造成更大風險:澳大利亞、印度、越南乃至格陵蘭的稀土礦伴生於獨居石類礦物中,其生產過程會引發高輻射、高污染等問題。

隨着中美貿易戰引發的稀土風波日益加劇,這些傳統問題也再一次浮上水面。當西方此前義正詞嚴地指責中國在開採稀土過程中帶來的污染時,而今,同樣的問題就如拋出的迴旋鏢一般,落回了他們自己頭上。當中國已經握有「低成本稀土清潔生產技術」時,這將讓北京在未來的產業格局中佔據更明顯的優勢。

稀土市場的狂歡時刻

從北京到華盛頓,各大媒體從5月下旬到6月初都在津津樂道中美間的「稀土戰」。由於中國南方尤其是江西贛州地區已探明的「離子型稀土礦」佔據了全球70%以上的中、重稀土資源,美國、歐洲各方又在開採、提純等產業能力上遠遜於維持了多年精鍊生產的中國。因此,不少觀察家往往會高呼一兩聲「中國稀土斷供」,渲染一下恐慌氣氛。

不過,媒體延伸到大眾的「恐慌」可能永遠只是最後一步。對礦業人士來說,稀土產業的問題在2018年末就已經呈現。在2018年下半年時,中國已將稀土生產指標削減了35%,其產量上限被定在4.5萬噸,處於近五年來的最低水平。這一產量只夠勉強供應中國國內買家。

因此,美、歐、日甚至中國對稀土產業的恐慌從2018年7月後就逐漸升溫。到2019年5、6月間時,氧化鐠釹、氧化釹等用於製造永磁材料的稀土產品已經出現價格暴漲,分別漲至每噸40,250美元(31.5萬港幣)和每噸51,000美元(40萬港幣)。氧化鏑、氧化鋱等應用於數據儲存、電動汽車、顯像設備等產品的稀土提取物更已上漲到每噸24.5萬美元(192萬港幣)和每噸48.5萬美元(380萬港幣)。這種局面對於產能不足以及缺少產能的美國、澳大利亞乃至日本各方無疑是致命的。

不可否認,此前暫停開採稀土的美國已恢復生產,在2018年產出了約2萬噸稀土礦,佔到了同期全球稀土總產量的10.5%。緬甸和澳大利亞兩國也擴大了生產量,兩國合計的生產能力也佔到了全球稀土總量的21%。

從左到右分別為氧化鈰,氟碳鈰,氧化釹和碳酸鑭,這四類輕稀土產物是美國輸出的大宗。(視覺中國)

但是,美國剛剛恢復生產的芒廷帕斯(Mountain Pass)礦區仍以產出鑭、鈰、釹等輕稀土礦物為主,美國也不具備精鍊能力。緬甸雖具備輸出中、重稀土能力,但該國稀土往往在中國精鍊後流入中國市場。這對西方來說仍是於事無補的。在馬來西亞又對萊納斯關丹工廠施壓之際,這個佔據全球16%產能的稀土精鍊廠的興衰,也印證了西方稀土產業「輸出污染」卻無力改變的現實。

誰在繼續製造污染

事實上,日本、澳大利亞、法國等國在2011年後可能一直在扮演着「輸出污染」的角色。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後,西方國家大喊「稀土危機」,自己卻不願建設稀土提煉廠。這使得他們把污染嚴重的工廠搬到了越南、印度、馬來西亞、哈薩克斯坦甚至格陵蘭等地。這就讓接受投資的國家也因此接連遭遇放射性物質等污染,其程度大小不一。

此外,印度、越南等國工業能力的實際水平,也讓日本等國感到了實際壓力。日本原指望依靠越南、印度提取的稀土材料,在2015年時把對中國稀土的依賴程度降低到48%左右。但到2017年前後,印度和越南只能分別給日本提供645噸和3,846噸稀土金屬及氧化物,東京方面需從中國購入12,461噸成品,此舉使日本對中國稀土的依賴度仍維持在60%。在全球對永磁體材料需求旺盛之際,缺少加工工廠,開發利用技術又難以擺脫污染的西方國家在稀土工業上就因此顯得乏力。

相比之下,此前因「污染」等問題,在2013年度被歐美媒體口誅筆伐的中國企業反倒知恥而後勇,逐漸扮演起了改革產業的積極角色。

中國的傳統離子型稀土礦冶金技術存在資源利用率低的問題,其平均資源利用率不到25%。中國南方地區習慣使用池浸、堆浸黏土類礦物的冶煉方式,以至於每分離1噸離子吸附型稀土礦需要消耗8至10噸鹽酸、6至8噸液鹼或1至1.2噸液氨等。

因此,自中國南方1969年發現稀土以來,中國雖然為全世界提供了90%以上的稀土原料,依靠成本壓垮了多國的獨居石礦場,但這種開採方式也給中國南方製造了嚴重的環境污染。中國最大的稀土礦白雲鄂博礦也因獨居石的開採而存在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污染,這一系列不利局面促使中國在2013年之後逐漸改進技術。

目前,中國科學家已經構建起了新型的清潔高效稀土分離技術體系,這其中包括新型萃取劑和分離材料、稀土礦浸出液富集技術、重稀土分離工藝、離子液皂化技術、放射性廢渣綜合處理技術等。這意味着北京在稀土採選分離技術上正繼續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可以想像,這種技術優勢或許將幫助中國在這場風波中逐漸取得與其市場地位相稱的議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