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需要怎樣的聯合國?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二是聯合國大會的開幕時間。近年來聯合國改革的話題每年都會被聚焦,今年各方再次提及該話題本不是特別的新聞。但在聯合國成立75年的今天,中美矛盾空前激化,新冠肺炎造成的全球危機空前嚴峻,聯合國作為全球治理的載體面臨的危機空前加劇。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懇請全球停火以幫助抗擊新冠病毒,基本無人理睬。他呼籲為一項100億美元的新冠病毒緊急應對計劃捐款,但截至9月中旬,承諾捐款額只有目標的四分之一。大國紛爭和世界大難的雙重夾擊使得聯合國很難作為。到底該如何走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難題。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聯合國大會警吿:中美關係緊張,世界正「朝着非常危險的方向發展」。(AP)

更為重要的是,全球格局與75年前相比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中國GDP總量2010年超過日本之後,預計在2027年超過美國。世界銀行的數據顯示,印度2017年第一次超越法國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2019年第一次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德國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2019年GDP是俄羅斯的一倍之多。巴西是全球第九大經濟體,經濟總量也超過了全球排名第十一的俄羅斯。

經濟實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和世界經濟的排名錯位情況之多到了無法年年空喊改革的地步。

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 )反對稀釋五常特權,他在演講中說,「除非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保留其否決權,否則無會法實現這一(改革)目標」。(AP)

新興國家如印度、巴西等國的改革訴求是入常。按照各自的實力,訴求應有的權力,這樣排列出來的結果無非是大國具有更為廣泛的發言權,小國在政治上仍然沒有地位。這種將聯合國安理會打造成強國富國俱樂部的想法,本身就是不平等不民主的體現。不僅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不願稀釋手中權力,其他國家也不願意供奉更多「太上皇」。這一主張落地的前景並不樂觀。

面對發展中國家的興起,美國愈發對自身相對影響力的減弱而不滿,退群、毀約繞過聯合國的種種做法註定不會成功。各國對聯合國改革眾說紛紜本身就代表了一切,世界已不是某個國家可以一錘定音的了。

美國總統特朗普將聯大演講當做是競選擺政績的舞台。(AP)

儘管聯合國自誕生之初就有着天然的短板,過去在預防衝突方面有着失敗的案例,但是75年的實踐證明了聯合國的不可或缺,它是全球化時代各國溝通協商必須長期存在的論壇,是處理全球問題的必要機制。如果沒有聯合國,人們也會創造一個聯合國。無視聯合國合作機制,不現實。

聯合國改革的根本在於如何既避免被大國綁架,又提高決策效率、體現世界廣泛利益。大國要秉持負責的態度,實現責任與義務平穩地再平衡。不論是中國國內一些民粹民族主義所鼓吹的接替美國,順勢主導世界格局,還是美國驟然而突兀的甩鍋、推卸責任做法,都不合時宜。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時代,大國矛盾的破壞性前所未有,各大國之間的制衡同樣越來越多,夾縫中的聯合國作為空間其實很大。聯合國秘書長可以在諸多事務上更具擔當的勇氣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