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揚言增百萬職位 重振工業夢如何兌現?

撰文:古美儀
出版:更新:

民主黨候選人拜登(Joe Biden)勝出美國大選,皆因他成功重奪密歇根州、威斯康星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等「鐵銹帶」州份。拜登曾為美國「救國總統」奧巴馬的副手,二人於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聯手挽救在密歇根州內、有汽車之城之稱的底特律市陷入破產的汽車產業。拜登今次大選提出的經濟政策,自然不忘對汽車業的扶持,舉起重振美國工業夢的旗幟,相信是令他奪得當地藍領工人階級選票的關鍵。

不過自奧巴馬以來美國多任總統一直反覆強調重振工業,始終未見成果。畢竟工業的興衰,除了是關乎政府扶持政策、亦關係到傳統行業轉型、消費人口重心東移、美國本土勞動人口老化、工資、原材料價格及土地成本上漲等多方面問題。

拜登上台後要如何令重振工業美夢成真呢?

汽車生產涉及精密機械和化學工程經驗,倘若歐美車廠全力投放資源研發電動車,勢促成「超級電池」的誕生。(Getty Images)

拜登在選舉政綱中提到的經濟政策,包括支持綠色經濟及改革石油業等,不過當中落墨最明確的可說是汽車業,具體的措施包括要「重建美國本土汽車供應鏈,從零件,原材料到電動汽車充電站等,整個行業要創造100萬個新工作崗位」。驟眼看和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相近,可見不論是民主黨或是共和黨,要將陷入衰落的製造業重振起來,皆屬政策重中之中。

不過回看特朗普任內雖致力推動「美國優先」,當地製造業亦未見明顯復甦。特朗普上任不久就馬上邀美國車企「三巨頭」(即通用汽車/GM、快意佳士拿汽車/Fiat Chrysler Automobiles及福特汽車/Ford)在白宮開會商討,期望透過稅務優惠及補貼政策,要求三大車廠將生產線從人工成本較低的墨西哥及西班牙等市場,轉移回美國。可是歷經四年後,美國的汽車工業是否真的一如特朗普所期許的,擺脫了空心化及生產外遷趨勢呢?

工業州份製造人口未見增長

據美國勞動統計局數據,特朗普在2017年就任時,賓州、密西根州、俄亥俄州及威斯康辛州從事製造業的人口合共達到近240萬人,不過四年過去,製造業人口仍舊未見增長。事實上美國車企仍傾向裁撤本土員工,原因是多年來美國勞動人口老化、高等教育收費高昂,令工人難以負擔進修費用,技術水平未能提高。通用汽車就是一個好例子,雖然面對特朗普公開批評及削減補貼,通用汽車仍於去年在北美裁減過萬名員工。即使本月通用汽車宣布投資高達66億美元重建生產線,並招募約1,700名員工,選址亦只是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原有的廠房,而非美國本土。

畢竟美國工業的衰落是積累已久的隱患,絕不是華府一句要重建工業,憑藉稅率補貼等政策扶持就可以解決的深遠問題,反而是需要結合物價成本調整、工業轉型及人口結構轉型等其他因素環環相扣通盤考量。

UAW曾參與主導通用汽車工人罷工。(VCG)

貿易戰推高車企鋼材價格

此外,美國車企不願將生產線遷回本土,其實與中美貿易戰脫不了關係。特朗普任內對中國、加拿大及歐盟等多國國家發動關稅戰,對進口鋼鐵和鋁產品增加關稅,實際上亦拉高了美國車企的原材料成本,捐害製造業利益。

福特汽車的首席執行官以往曾指出,美國對鋼鋁等金屬產品加徵關稅,侵蝕公司利潤達10億美元。因為福特大部分金屬產品在美國採購,如果關稅持續時間延長,就會造成更大損害。而且中美貿易戰期間,美國對華加徵關稅後,中國亦同樣對美國部分進口商品如汽車等加徵關稅,最終令美國出口到中國的汽車成本大增。

美國徵收高達25%的鋼材進口關稅,韓國最受影響。(路透社)

藍色浪潮憧憬幻滅

重建美國製造業是特朗普未能完成的任務,拜登上場後,又能否一如其政綱所言,為美國汽車業創造100萬個新工作崗位呢?當中有兩大因素需要考慮,一是美國兩黨的共識;二是中美貿易關係的走向。

觀察今屆大選結果,民主黨最終未能收復參眾兩院控制權,只能保住眾議院的多數黨席位,選前所憧憬的「藍色浪潮」最終只成一點「藍色浪花」。走中間派民主黨人形象的拜登未來如何團結黨內力量,尋求控制參議院的共和黨成員支持,推動民主黨提出逾兩萬億美元規模的經濟刺激措施,相信會是他上任後首個難關。

對於中美貿易關係,雖然學者普遍預期拜登將加強和中國對話溝通,不過仍難改中美爭雄格局。倘若中美繼續互徵關稅的貿易戰局面,最終會推高美國本土原材料價格,對推動製造業回流美國可謂「百害而無一利」。拜登要如何處理這兩大燙手山芋,重振美國本土工業,為汽車業創造百萬新職位,需要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