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勝選:對華政策的新十大推手

撰文:于冉
出版:更新:

美國大選的結果基本已經塵埃落定。隨着票數漸漸明晰,美國主流媒體已經宣布民主黨候選人拜登(Joe Biden)獲勝。這位新總統當選人的對華政策是中國以及全球華人都關注的議題。那麼,誰將會成為拜登對華政策團隊重要的智囊團成員?

從大選前夕,至拜登勝選後,《美國之音》、《澎湃新聞》、獨立媒體「思想潮」、國際關係智庫「海國圖智力」等媒體紛紛刊文,推測拜登入主白宮後的對華政策智囊團。這些媒體和智庫不約而同地提到了7名核心成員:布林肯(Antony Blinken)、沙利文(Jake Sullivan)、賴斯(Susan Rice)、鮑爾(Samantha Power)、坎貝爾(Kurt Campbell)、拉特納(Ely Ratner)和多尼隆(Thomas Donilon);「思想潮」和「海國圖智」還提到了拜登身邊的新生代力量,包括卡爾(Colin Kahl)、何瑞恩(Ryan Hass)和麥艾文(Evan Medeiros)。

下面是每一位人員的詳細介紹:

+1

布林肯(Antony Blinken)

奧巴馬(Barack Obama)時期先後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副助理和副國務卿。2020年任拜登競選團隊中任高級外交政策顧問。

2002年至2008年,布林肯擔任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民主黨的幕僚長,成為拜登在外交方面的得力助手。

+3

布林肯反對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他認為,美國與中國「完全脱鈎」是不現實的。而美國首先需要把自己置於一個更有實力的地位,以保證美國的安全與繁榮。

沙利文(Jake Sullivan)

沙利文也擔任2020拜登競選團隊的高級政策顧問。

他是民主黨內的一顆「政治新星」。希拉里(Hillary Clionton)任國務卿時,他擔任她的副幕僚長和政策規劃主任。希拉里卸任後,他成為副總統拜登的高級安全助手。

沙利文認為,在美國負責任的管理下,美國和中國有能力在日常緊張局勢之外建立建設性的關係。他曾表示,「一個強大、繁榮、按規則行事的中國非常符合美國的利益。」

賴斯(Susan Rice)

在奧巴馬時期先後任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和國家安全顧問。

賴斯認為,中國將持續崛起,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成為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同時也仍然相信,美國依然是世界的領導者。她說,在美國明智的領導下,能夠管理好這個世界,其中有快速發展並繼續繁榮的中國。

鮑爾(Samantha Power)

早在奧巴馬擔任伊利諾伊州參議員時,鮑爾就是他的顧問。奧巴馬任總統時,她先後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和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可以說是奧巴馬的親密幕僚。

鮑爾認為特朗普的「美國優先」政策使得西方聯盟四分五裂,因此希望無論誰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重要的事情就是恢復對美國的信譽。

坎貝爾 (Kurt Campbell)

也是奧巴馬的核心幕僚之一。此前曾擔任美國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助理國務卿。

坎貝爾認為,中美之間存在許多分歧,但是兩國之間應該是「競爭但並不帶來災難」的關係。

坎貝爾提出,美國的目標應該是在四個關鍵的競爭領域——軍事、經濟、政治和全球治理——與北京建立有利的共存條件,從而確保美國的利益,同時又不會引發美蘇對抗所特有的那種威脅感。

拉特納(Ely Ratner)

2015至2017年間任副總統拜登的副國家安全顧問。此外,他也在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擔任專業工作人員。

拉特納的觀點與坎貝爾類似,也不認為中美之間的競爭是一次新「冷戰」。因為美國最大的地緣政治對手中國是它最大的貿易伙伴,而盟友也沒有完全站邊美國,因為它們想從中國和美國同時得到安全與利益。拉特納提出了一種「差異化」競爭,針對不同的議題,美國採取不同的策略。

雖然已經離開政府,現在智庫工作,但拉特納在本次大選期間,仍然為拜登提供「非正式的外部建議」。

多尼隆(Thomas Donilon)

多尼隆的兄弟麥克(Mike Donilon)任2020拜登競選團隊的首席策略師。

他在2010年至2013年間擔任奧巴馬政府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多尼隆認為,中美之間確實存在競爭,但是特朗普使用了錯誤的方法。採用防禦性策略遏制中國的崛起是沒有用的,唯有使美國自己復興,才能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多尼隆(Tom Donilon)於2011年11月22日在華盛頓特區的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上發表了關於伊朗核計劃的會議。 會議的標題是「伊朗與國際壓力:對阻礙伊朗核計劃的多邊努力的評估」。 (Getty)

卡爾(Colin Kahl)

2014年10月至2017年1月,卡爾擔任奧巴馬總統的副助理和拜登副總統的高級國家安全顧問。

卡爾認為,中國一直在尋求通過其「一帶一路」的倡議來建立影響力,在從發展到互聯網治理等問題上推廣其自己對國際機構和規範的願景,並堅持國家主導的資本主義模式和數字治理模式作為治理國家的手段。

何瑞恩(Ryan Hass)

2013年至2017年擔任國家安全委員會(NSC)中國大陸、台灣和蒙古部主任,為奧巴馬總統和白宮高級官員提供政策建議。在此之前,他也曾在美國駐北京大使館擔任外交事務官員。

何瑞恩認為,雖然隨着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中美兩國的利益變得越來越不相容,但是如果美國繼續尋求在亞洲保持安全、經濟和政治的影響力,只需要防止中國主宰該地區,而不必強制與該地區的一些國家結盟,以免會讓這些國家產生抵抗力。

+2

麥艾文(Evan Medeiros)

「亞太再平衡」的核心締造者。擔任奧巴馬總統亞太地區的首席顧問,負責協調美國在外交、國防政策、經濟政策和情報等領域的亞洲政策;此外,麥能熟練地使用中文讀寫和交流。

麥艾文曾在雜誌上刊文,稱中美競爭加劇是由結構性競爭和周期性驅動因素導致的。結構性競爭包括亞洲的崛起、不同的安全利益、經濟、技術、治理理念等;周期性因素主要源於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

可以看出,拜登的中國幕僚,很大一部分都在奧巴馬-拜登時代從過事外交事務和國家安全事務工作。他們是具有專業主義的精英,這意味着未來四年,美國的對華政策將會是基於更理性的考量,而中國可能要面對美國丟出的更加難的外交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