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疫苗政治暗戰:中國的「先機」與歐美的「後手」

撰文:葉侃
出版:更新:

近來,隨着中美俄歐新冠疫苗的陸續出爐,一場圍繞疫苗分配的政治暗戰也在悄然展開。其中,身處歐亞大陸結合部的中東地區毫不意外地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眼下,中國在中東疫苗政治博弈中佔得先手,甚至在某些案例中,「疫苗外交」的槓桿效應已有部分顯現。

12月9日,阿聯酋官方正式批准了中國國藥中生疫苗上市,據該國衛生與預防部透露這款中國疫苗三期臨床試驗的有效率達到86%。12月13日,追隨阿聯酋的步伐,巴林成為第二個批准中國國藥中生疫苗上市的中東國家。

2020年8月27日,約6000名巴林民眾在首都麥納麥一座由會議中心改造而來的測試場地內接受中國國藥滅活疫苗的接種測試。(Getty Images)

與此同時,埃及政府於12月11日宣布開羅方面正在與中國國藥集團就在本地大批量生產中國產疫苗問題進行談判。另據披露,埃及衛生部計劃在埃及生物製品和疫苗控股公司總部建立了相關疫苗生產線,該生產線現已準備就緒。

最令北京方面歡欣鼓舞的「疫苗外交」進展發生在另一中東大國土耳其,12月24日,土耳其衛生部長科賈宣布中國科興疫苗通過其國內的初步測試,有效率達到91%。

據悉,土耳其政府已與科興生物簽署5000萬支疫苗的採購協議。首批300萬支疫苗已於12月27日晚從中國啟程運往土耳其,並於12月28日抵達目的地。

2020年10月9日,伊斯坦堡阿吉巴德姆(Acibadem)醫院的醫務人員在接受中國科興疫苗臨床三期的接種試驗。(Getty Images)

而中土「疫苗外交」的槓桿效應也迅速顯現,12月26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並表決通過了「中土引渡條約」。幾乎同時,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也將該條約文本送交土耳其國民議會審議。這樣的事態發展意味着,疆獨勢力有可能將失去土耳其的庇護。

中國「疫苗外交」能夠在中東地區迅速打開局面,佔得先機,固然離不開國產疫苗自身高性價比的優勢,特別是美國摩德納(Moderna)與輝瑞(Pfizer)的兩款mRNA疫苗相比。

不僅在長期安全性上略勝一籌,且比起後者需要-70℃的苛刻儲存與運輸條件來,只需2℃-8℃即可有效保存的中國國產滅活疫苗無疑成為很多非發達國家的優先選擇。

同時,部分發達國家大量囤購上述兩款疫苗,也導致了歐美自產疫苗供應鏈的緊張,從而迫使多數發展中國家不得不轉而尋求替代品。

此外,北京方面近年來在中東地區精心謀劃且穩紮穩打的地緣戰略佈局也為當前「疫苗外交」的旗開得勝之勢貢獻良多:埃及與阿聯酋因其控扼歐亞非交通咽喉的地理位置,及其自身國家地緣利益訴求,已經深度融合進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框架之中。

而安卡拉方面構想的「中部走廊」計劃與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也存在諸多契合之處,為此,雙方的地緣戰略合作也在穩步推進之中。

不過,在「先機」之外,中東疫苗政治博弈局勢還未到能夠讓北京方面高枕無憂的程度。12月10日,沙特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宣布批准使用並進口美國輝瑞疫苗。

此舉固然有沙特王儲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試圖以此向即將履新的拜登(Joe Biden)當局示好,以期換取對其觀感不佳的後者,能夠在執政之後不對利雅得政權進行實質打壓的動因所在,但此間反映出的沙特與一帶一路戰略尚未深度融合的問題卻更加耐人尋味。

而此前瘋傳由特工人員將中國疫苗帶回國的以色列,最終還是選擇了其「親密盟友」美國出產的輝瑞疫苗。

綜合來看,當下中東疫苗政治博弈正處於拉鋸狀態。北京方面雖佔得先機,但歐美仍然具備翻轉局勢的「後手」。不久的將來,在中東地區或將上演一場你來我往的「疫苗外交」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