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殷弘:拜登想「完勝中國」 北京會面臨更困難處境|專家有話說

撰文:戴侖
出版:更新:

前不久西方召開的三大峰會,即G7峰會、北約峰會、「拜登-歐盟領導人峰會」,其公報中都出現了涉及中國的內容,表現出強烈的遏制中國的姿態。但在會後,德法等歐洲國家的領導人又在講話中試圖將與中國對抗的氣氛降温。不過,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時殷弘,對當下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並不感到樂觀。

他在接受01記者訪問時表示,拋開枝節,從這三項峰會的最後公報和聲明的核心意涵來看,西方發達國家普遍傾向於類同拜登政府,在全球大致結束新冠肺炎大流疫方面,構建發達國家同盟的壓倒性決定作用,保證這個同盟單獨引領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恢復它們的世界性意識形態影響優勢,為決定性地減抑它們的易受傷害性、維持和增進它們的高技術優勢並規定世界未來高技術方向而重組供應鏈。

比如G7峰會推出的Build Back Better World(B3W),這項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計劃所涉及的地區,根本就不是西方發達國家在戰略、軍事等方面的優先地,也不是它們的經濟優先地,為什麼還要推出這樣的計劃?「就是要合作出錢,用它們的方法、它們的優勢,來大大削減中國在第三世界的影響力。何況因為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中國在這些地方的影響力本身已經有了明顯的下降。」

拜登上台後「聯歐對抗中俄」的思路很清晰。(AP)

特別是從西方反華陣線集結的速度來看,時殷弘認為中國方面並沒有太多可以樂觀的理由,預計明年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還會「更加困難,明顯的更加困難」。相比之下,特朗普在總統任內大大削弱了西方民主,大大削弱了西方聯盟,無疑是讓中國沾了光。拜登雖然年事已高,但只要任內不犯災難性的錯誤(例如特朗普對待新冠疫情的錯誤),2024年大概率還是民主黨執政。「對於中國來説,未來不會有比拜登更容易對付的人了。」

在軍事層面,前不久結束的北約峰會在公報中第一次提及中國,將中國定性為「對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和與聯盟安全相關的領域構成了系統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宣佈北約計劃與印太聯盟成員日本和澳洲以及新西蘭和韓國加強「政治對話和實際合作」,以促進共同安全和支持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美國總統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説,美國已推動其他成員國同意在2022年的北約峰會上修改作為戰略總綱的北約「戰略概念」,將應對中國的挑戰納入其中。

時殷弘就此表示,北約的這一表態很正常,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多年來一直主張北約跟美國密切勾連,且一向熱衷於推進北約武力或多或少擴至印太區域。

最為典型的事,目前包括英國、法國等多個美國之外的北約成員國,都表現出了涉足南海問題的跡象。時殷弘表示,歐洲、日本等從法理上都與南海問題毫無瓜葛,但是它們的能源、商品等貿易很大比例都要途經南海,在政治上、經濟上,不可能不對南海有緊要關切。全世界經過南海的貿易總值每年達3.5萬億美元。一旦中國控制了南海,對於歐洲、日本來説就是「山雨欲來風滿樓」。

+11

「南海問題放在那裏,歐洲真的相信中國嗎?它們對中國真的放心嗎?包括韓國,韓國為什麼一下子靠美國那麼近?韓國總統文在寅已經在着手韓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戰略強軍計劃,未來要擁有一艘搭載F-35戰機的航空母艦,兩艘核動力攻擊潛艇已經在進行中,理由就是韓國將來也要應對例如波斯灣這樣的緊要的、多國共用的黃金水道。南海也一樣,南海對於韓國來説就是緊要的、多國共用的黃金水道。文在寅對中國是不錯的,但韓國公眾從2017年開始討厭中國的比例一直高達89%,文在寅下台後,韓國沒有繼續對中國友善的民意基礎。」

籠統而言,目前西方反華陣線在不少方面確實還比較鬆散,但以美國為主導作用、以意識形態作為推進動力的西方發達國家反華聯合陣線正在形成,「其中有一些環節早已形成。」

「至少拜登現在有決心,同時他認為美國以及海洋發達國家(一定程度上再加上歐盟主要國家)有實力去追求在同中國的競爭中取得『完勝』。也就是説,它們要中國『完敗』。」

在這個意義上,當前的中美關係毫無疑問處於「新冷戰」狀態。時殷弘指出,美蘇冷戰時期強大的意識形態動力,超級大國之間相當廣泛的、越來越激烈的地緣戰略競爭都在今天的中美之間出現了。甚至美蘇冷戰具有的「沒有發展到熱戰」的自我控制機制,在今天的中美之間有沒有類似的機制,還需要時間證明。而「新冷戰」所謂的「新」,則是指今天中美之間呈現出的「複雜的冷戰」與當年美蘇冷戰之間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