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喀里多尼亞獨立公投:法國與歐洲或被趕出西太平洋?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12月12日,位於澳洲以東近1,500公里、土地面積接近17個香港的法國特殊屬地新喀里多尼亞(Nouvelle-Calédonie),將在爭議聲中舉行3年多以來的第3場獨立公投。作為法國在西太平洋的主要屬地,如果新喀里多尼亞成功從法國獨立開去,法國將失去一大部份其「太平洋強權」的自我定位。

近年,隨着中國興起,以及美國將其全球略戰重心向印太轉移,西太平洋的戰略地位愈發重要。在外界經常觀望的「中-美-歐」三極圖景中的歐洲一環,法國的全球屬地更是歐盟實力超脫細小歐洲局限、幅射全球的主要途徑。亦因如此,法國通常也是歐盟中最主張歐洲發展獨立於美國的軍事實力的國家。

必不可失的潛在軍事基地

如果我們打開地圖一看,不難發現法國是歐洲唯一在美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皆有主要屬地的國家。在現實層面,這就把歐盟的領土擴開到世界各地,當中更包括了不少由島嶼延伸出去的領海和經濟專屬區。如果說美國的全球投射實力要由其他主權國家的允許來支持,法國屬土的分布本身就為歐洲未來的全球戰略部署提供了既有的發展潛力。

本年9月建立的「澳英美同盟」(AUKUS)突如其來的取代了法國與澳洲原有的潛艇合作,顯示出美國幾乎沒有將歐盟的印太部署放在自身的考量之內,更突顯了新喀里多尼亞對法國以至歐洲的重要性。新喀里多尼亞的一位留法派前總統Thierry Santa就指,「澳洲背棄(與法)潛艇合約的事實,使法國理解到它在其太平洋領土上只能靠自己」。

事實上,早在二戰期間珍珠港事件之後,新喀里多尼亞就一度成為南太平洋的盟軍基地。在1942年5月的珊瑚海海戰中,盟軍首次阻礙了日軍的主要進攻,也構成了史上首次的航母對戰,當時的美國海軍船艦就正正是以新喀里多尼亞為基地。

2013年的歐盟國家海外地區地圖。新喀里多尼亞在圖中最右處。(《European Integration and Postcolonial Sovereignty Games》書中圖片)

對於新喀里多尼亞的可能獨立,一些法國媒體也特別留意到其與中國的關係。由於新喀里多尼亞擁有佔全球超過一成的鎳藏量,如今是全球第4大鎳生產區,對電池產業有一定重要性。目前,其金屬出口也是以中國為最大買家。

法新社就引述一位國際關係分析員的意見稱,澳洲東北的美拉尼西亞(Melanesia)島群上的大多國家,從巴布亞新畿內亞、所羅門群島,到瓦努阿圖、斐濟,都已成為「中國的衛星國」,「要完成其在澳洲門戶前的珍珠項鍊,中國只差新喀里多尼亞」。

獨立公投的背景

這次獨立公投的根源在於1998年法國當局與新喀里多尼亞獨立派和留法派達成的《努美阿協議》(Accord de Nouméa),協議經當地公投通過,是1988年結束當地獨立運動暴力亂狀的《馬提尼翁協議》(Accords de Matignon)的後續。《努美阿協議》將法國政府的不少權力下放至新喀里多尼亞政府,並決定在20年後舉行兩次獨立公投。

獨立公投正反兩派的宣傳海報。(Twitter@@__Verlaine__)

首次獨立公投在2018年11月舉行,有56.7%投票選民支持留法;第2次公投在2020年10月舉行,有53.4%投票選民支持留法。《努美阿協議》容許新喀里多尼亞議會三分之一議員要求發動第3次獨立公投。如果獨立選項再次失敗,法國政府將與留法、獨立兩派共同尋找新的共識性發展計劃,這某程度上就等同於和平獨立路斷。

本年4月,足夠數目的議員啟動了第3次公投,法國政府根據協議可在2022年10月前舉行此公投。雖然法國政府此前曾與當地政黨達成獨立公投與法國國家選舉日期應有適當區隔的協議,以免新喀里多尼亞變成法國選舉議題,但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當局卻決定將公投日期定於來年4月法國總統選舉之前,而非之後,於12月12日進行投票。

面對於強烈反對新喀里多尼亞獨立的極右挑戰,有評論就指,馬克龍是希望趕在總統大選之前,以新喀里多尼亞謀求獨立告終的成果來作為自己的政績之一。此前有望問鼎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之位的伯特蘭德(Xavier Bertrand),就曾公開要求馬克龍放棄在獨立公投上的中立,公開表明支持留法,又稱新喀里多尼亞「若非法國的,就是中國的」。

在此前兩次投票已遇上留法派票數減少、獨派票數增加的背景下,加之新冠疫情對佔人口超過四成的卡納克(Kanak)等原住民族群打擊尤其嚴重,這次獨立公投的投票日似乎就變成了留法派、馬克龍政府與獨派之間的時間遊戲。前者希望盡早投票,後者則希望延遲。

新喀里多尼亞的鎳礦場。(Twitter@CitoyenLyon9)

獨派杯葛或引暴力重現

本年9月,Delta變種傳入新喀里多尼亞,使這片原來連一個新冠死亡案例都沒有的淨土迅速累積了近300人病歿,死者多數集中於卡納克族。由於卡納克族有為時甚長的哀悼傳統,而管理當地民族傳統事務的議會也為此宣布了長達12個月的哀悼期,獨派領袖就以疫情與疫情哀悼為由要求押後公投,卻遭到法國當局否定,於是獨派就啟動了「不參與」運動,使這次公投的有效力成疑。

由於新喀里多尼亞在聯合國的去殖清單之上,美拉尼西亞的各個島國,包括所羅馬群島、巴布亞新畿內亞、瓦努阿圖、斐濟等國皆已去信聯合國要求施壓法國押後獨立公投。

一位獨派領袖更指如期公投是「對卡納克人宣戰」。面對此等強硬言詞,法國當時也表現出堅定的立場,負責海外屬地的部長Sébastien Lecornu就指「不參與是民主體制的權利」。

此舉就有可能讓1987年同樣被獨派杯葛的獨立公投事件再次重演。當時公投之後,獨派聯盟「卡納克和社會主義民族解放陣線」(FLNKS)的成員將27名法國官方人員作為人質,希望換取法方談判,最後法方決定以武力營救,最終造成超過20人死亡。

法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部署現況。(Twitter@outremers360)

對此,馬克龍當局似乎已早有準備,已派出1,400位額外的法國警員和軍人到當地駐守,以應付選後可能出現的暴力衝突。對於法方的強硬,一位獨派領袖Pierre-Chanel Tutugoro就指這同樣是針對澳洲的訊息,以顯示出「即使你們不想買我們的潛艇,我們仍有角色,而馬克龍推廣的印太軸心仍然會被維持」。

馬克龍政府的強硬,最終有可能會適得其反,即使未有引發暴力事件,長遠也將進一步加深當地原住民與法國當局的不信任,並從根本上破壞了從1988年《馬提尼翁協議》以來雙方合力化解留法與獨立之間的衝突的努力。

雖然新喀里多尼亞在地理上對法國以至歐洲的未來軍事佈置有難以匹比的核心地位,但如果當局不得人心,該島也難以成為一個穩固的軍事橋頭堡。對於尚在遙遠未來的歐洲軍事獨立和成為世界第三極的理想,這將是得物而無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