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擬禁俄國石油 歐盟能否衝破內部阻力?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5月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公布了歐盟對俄羅斯的第六輪制裁,當中的主打是兩個月前尚在可想像範圍以外的石油禁運。作為歐盟輪任主席國的法國據報希望在本周內得到全體27國成員國的同意,正式通過相關制裁。

馮德萊恩提出的石油禁運比外界預期也許還要強硬一些。其方案不只禁止經海運輸送的俄國石油,也同時禁止經油管輸送的,而除了原油之外,已精煉的石油製品也將被禁,當中包括佔歐盟總進口量一半的俄國柴油。同時,委員會的提案也禁止歐盟企業在任何地方為俄國石油提供任何服務,包括融資、保險、運輸等等。

在禁運的時間表上,歐盟提出要在6個月內中止俄國原油的進口,而已精煉的石油製品進口將在本年底前完成。為了取得內陸國家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的同意(按:它們沒有港口可迅速進口石油,以替代俄國藉油管的供應),歐盟給予兩國多一年時間的寬限,讓它們可遲至2023年底才正式實施制裁。

制裁將影響俄國財政

根據戰前數據,俄國石油出口有超過一半都賣到歐盟,而且,其長年以服務歐盟市場而建的輸油基建也難以在短期內轉移供應對象。

雖然中國、印度等亞洲大國有空間吸納俄國石油,但中國近來的嚴謹抗疫政策已減低了對石油的需求,印度則向來依賴中東供應,而俄國要將石油轉運到亞洲,通常也要在歐洲的海域上將較小油輪上的石油輸送到大型油輪上,再開往亞洲,需要另尋航運企業協助,也牽涉更高的成本。當這次制裁落實後,原本協助俄國運油的歐盟公司更會被迫退出市場。

自2月24日俄國開戰以來,企業「自我制裁」棄買俄國石油,俄國烏拉爾(Urals)與英國布蘭特(Brent)原油的差價已由擴大至大約36美元的水平。這種俄國石油大平賣的情況突顯出其出口的困難,未來若歐洲停買,此情將會加劇。

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實時估算歐盟戰後購買俄羅斯化石燃料的支出總額。(CREA)

如果歐盟果真完全停止進口俄國石油,這將對俄國政府的收益造成可觀的打擊。根據總部位於芬蘭的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Energy and Clean Air,CREA),歐盟自俄國開戰以來已向俄國支付接近210億歐元用於進口石油。在2021年,從石油及天然氣而來的收入佔俄國聯邦預算的45%;而在石油一項,當油價在25美元以上之時,俄企賣出石油的利潤至少有80%成為政府稅收。

當然,在歐盟另尋石油來源的同時,俄國也能尋找別的買家。但這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調整,牽涉重大成本,且未必能完全取代歐洲市場。因此,歐盟的對俄石油禁運將會為俄國財政至少帶來一定程度的陣痛。

盟內阻力

雖然歐盟制裁之猛,某程度上超出了外界預期,不過,歐盟在能源制裁問題上的共識制決策,也因為不同國家的自利考慮,而為此制裁的通過和落實帶來阻力。

帶頭反對石油制裁的當然是由親俄歐爾班(Viktor Orban)政府領導的匈牙利。在歐盟委員會的提案發布後,該國外長就指除非油管輸送的俄國石油獲得豁免,否則匈牙利不會同意。

另外,與匈牙利一般依賴蘇聯時代的友誼輸油管道(Druzhba pipeline)、國內煉油廠也以提煉俄國石油而設計的斯洛伐克和捷克對制裁,皆表達了質疑。斯洛伐克認為其2023年底的制裁實施時程所給予的轉營時間不足,至少要把期限延後至2025年;捷克當局則正在遊說德國為該國提供更長的寬免期限。

友誼輸油管道(Druzhba pipeline)的地圖。(Wikimedia Commons)

另一方面,對於第六輪制裁同時禁止歐盟企業為俄國石油提供服務,佔了歐盟船運噸位近半的希臘,以至慣從對俄商業服務獲益的塞浦路斯(Cyprus)也有異議。這些國家都認為如果不由它們向俄國提供相關服務,留下的空缺只會由其他國家填補。

雖然歐盟內部反對聲音不小,但在盟內大國已就制裁達成一致的前提之下,制裁獲得通過的機會依然較大。5月4日經各成員國初步討論之後,多位歐盟外交官員都向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表示,當匈牙利等國此刻藉提出反對而爭得更多讓步之後,它們最終也會同意制裁方案。

然而,如果歐盟的第六輪制裁最後在一兩個盟內小國的異議下被否決或大幅延誤,阻礙了俄烏戰爭爆發後歐盟難得一見的迅捷外交戰略行動,對於歐盟共識制決策的質疑恐怕會重新被提上日程。

「盟大於國」的走向

在此輪制裁公布前的一天,意大利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就向歐洲議會表示,歐盟需要擁抱其口中的「務實聯邦制」,在安全、外交、經濟、能源等層面進行更緊密的合作,並為此修改「不足應付今天現實」的基礎性歐盟協定。其中,德拉吉更特別提到要在外交和安全決策之上取消共識制,而改為多數決。如果此種提案得到落實,匈牙利等國將難以左右歐盟的整體政策。

意大利總理德拉吉5月3日在歐洲議會發表講話。(AP)

比如說,目前在對俄能源制裁的議題上,《歐盟運作條約》(TFEU)第192條就規定了「凡對一成員國在不同能源來源的選擇,及其整體能源供應結構有重大影響的措施」,必須得到全體成員同意。這就表明了能源來源和供應在歐盟的體制上全屬成員國的主權事務,歐盟(未經同意)不得干涉。

這些條款將是德拉吉眼中需要改革的項目。

當然,德拉吉「務實聯邦」的提法也不僅僅是要以歐盟大國的意願強加於小國之上,而是要各國以交出一部份主權,使歐盟能更有效率,並藉此建立全盟性的責任分擔。例如德拉克就認為歐盟要建立全盟性的失業保險等等。

作為歐盟建制派的代表性人物,德拉吉如此主張,相信也是看到了俄烏戰爭爆發後所進一步促成的歐盟主體意識和整合意願。

而針對一些與歐盟主體意見不合的國家,歐盟如今也不怕採取更強硬的行動。4月底,歐盟就向長年因國內法治情況與歐盟有爭執的匈牙利啟動了可凍結數十億歐元援助的機制。

在此等「盟大於國」的政治風向之下,如果匈牙利等國不知情識趣,果真把第六輪制裁擋下,歐盟走向聯邦化,進一步削減小國否決權的未來將會離現實愈來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