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俄聯合巡航到東部戰區軍演:中國面對「印太變局」的為與不為

撰文:祁賓鴻
出版:更新:

在俄烏衝突膠着的背景下,美國開始了回防印太的戰略部署。5月20日,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啟程訪問日韓,先是在21日同韓國新總統尹錫悦舉行美韓首腦會談,又於23日同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會面,接着參加24日召開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並在會上宣佈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更在5月26日發布了對華政策講話,中美也在王毅出訪南太平洋島國之際在該區出現了更明顯的外交爭奪。

從奧巴馬(Barack Obama)到拜登,美國的印太戰略構想逐漸成形,各式機制也拔地而起。雖說眼下華盛頓尚未在此投入充足資源、「印太盟友」們也多數不願在中美間強制選邊,不論是QUAD、IPEF或AUKUS,至今皆稱不上「反華包圍網」,而更多是虛有其表的地緣宣傳。但美國的濃烈敵意,不言可喻。

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起,兩國互信便持續下滑,即便2020年拜登上台,曾讓部分中國輿論有所期待,認為中美將能在經貿、安全甚至台灣問題上,開創春暖花開的和緩氛圍,現實卻終究潑了樂觀期望一臉冷水。在區域安全議題上,美國一意孤行,不願放棄圍堵中國的地緣願景;在台灣問題上,美國出爾反爾,不顧海峽波瀾的日漸洶湧,更無視中美護欄的不斷毀損。

而這般戰略進攻,不僅無助美國改善自身積弊,更難以緩解美國的精神困境。當中國被迫有所回應、或僅是按照規劃執行相關活動,往往會誘發美國更深層次的安全焦慮,或成為其形塑「中國威脅」的現成材料。往復之間,區域的衝突風險隨之提高,兩國的互信亦持續低盪。到頭來,美國反是在某種程度上,自我實現了原初的潛意識恐懼。近日兩起解放軍軍事活動,便反映了上述機制的作用。

5月23日,日本東京,拜登、岸田文雄、莫迪出席「印太經濟框架」會議,其他IPEF初始成員國的領袖亦透過視像通話與會。(AP)

特殊時間的聯合巡航與軍演

首先,是5月24日的中俄聯合空中戰略巡航。據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發布的通報顯示,中俄一共出動4架轟炸機,包括解放軍的2架轟-6K,俄羅斯的2架圖-95。此外,俄方還派出一架伊爾-20偵察機。

中國國防部表示,此次戰略巡航是中俄兩軍年度軍事合作計劃的既定安排。回顧過往,中俄曾進行過3次聯合空中戰略巡航。第一次為2019年7月,解放軍派出2架轟-6K轟炸機,與俄軍2架圖-95聯合編隊;2020年12月,解放軍空軍出動了4架轟-6K飛機,與俄軍2架圖-95聯合編隊;2021年11月,解放軍派出2架轟-6K飛機,與俄方2架圖-95MC聯合編隊。前述巡航地點皆在日本海、東海有關空域,此次巡航則首度納入西太平洋海域上空。

而雖說此次行動是例行安排,卻依舊引發了外界譁然。日本防相岸信夫表示,雖說中俄軍機並未入侵日本領空,「但有鑑於24日美日印澳正召開QUAD領導人峰會,此舉帶有挑釁意味」;西方媒體亦以類似基調報道此事,《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標題便是「俄中在拜登訪問之際於東亞舉行軍事演習」(Russia and China Held Military Exercise in East Asia as Biden Visited),《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甚至論及核武,寫道「當拜登訪問東京時,中俄具有核打擊能力的轟炸機飛過日本海」(Chinese and Russian nuclear bombers fly over Sea of Japan as Biden visits Tokyo),即便中國根本從未對外宣稱,轟-6K轟炸機具備搭載核武器的能力。

第二起軍事活動,則位於台海周遭。5月25日,解放軍宣佈在台灣周邊海空域進行戰備警巡和實戰化演練。

解放軍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施毅表示,「近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島周邊海空域組織多軍兵種聯合戰備警巡和實戰化演練,是對近期美台勾連活動的嚴正警告。」施毅指出,美方在台灣問題上說一套做一套,頻對台獨勢力壯膽打氣,「這是虛偽的、徒勞的,只會把局勢引向危險境地,自身也將面臨嚴重後果。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戰區部隊有決心有能力挫敗任何外部勢力干涉和台獨分裂圖謀,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地區和平穩定。」

25日下午的外交部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被媒體問及此事時亦表示,美方虛化掏空一中原則,明裏暗裏慫恿支持台獨分裂活動,不僅會給中美關係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也將使美國承擔難以承受的代價。

解放軍模擬演練打擊台灣島機場目標。(東部戰區公號截圖)

有所為有所不為

而綜合上述兩起軍事活動,既能觀察到印太區域的安全局勢流變,也能看出北京的「為與不為」。

首先,是引發爭議的中俄聯合空中戰略巡航。在外媒報道中,此事成了中俄「聯合挑釁」的鐵證,但綜觀事件背景與細節,其本質更多是日方與歐美的「過度解讀」,對上了北京選擇的「有所不為」。

所謂「過度解讀」,既有以己度人的對號入座,也有欲加之罪的見獵心喜。各方之所以主張北京有意挑釁,主要論據便是聯合巡航正值QUAD峰會期間;然試想另一種情境,假設今日在日本召開的並非QUAD峰會,而是氣候變遷會議,此時中俄也恰好舉行了聯合戰略巡航,各方是否還會認為,中俄有意聯合「秀肌肉」?又是否會極盡煽動之能事,暗示中俄要在東亞製造核威脅?平心而論,若非QUAD峰會舉辦在先,參與方也對其「針對性議程」心照不宣,又怎會因周遭的例行性軍事行動而過度敏感、杯弓蛇影?如若不是其本就暗藏圍堵中國的心思,又怎會急切藉此形塑輿論攻擊?

更何況北京已是「有所不為」、刻意低調。回顧中俄四次聯合空中戰略巡航的官方消息發布,此次最為簡短,不僅未公布巡航戰機機型和數量,也未提及中俄開展空中戰略巡航的意義,中俄兩國皆發表聲明稱「不針對第三方」、「與當前國際情勢無關」,雙方軍機更是從始至終未侵入第三國領空,並以符合國際法的標準正常飛行操演。倘若此舉便算挑釁,那麼動輒與印太諸國舉行聯合軍演的美國,又何以能置身輿論風暴外?難道不是因為,其潛意識中視印太為當然勢力範圍,故而嚴以律人、寬以待己?

2022年5月23日,「印太經濟框架」宣佈成立,(左起)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美國總統拜登及印度總理莫迪於宣佈框架成立的活動上合照。活動在東京泉花園會展場地舉行。(AP)

在此脈絡下,相比中俄聯合巡航的「虛擬危機」,東部戰區軍演便透露了北京的「有所作為」。

細究解放軍與外交部相關表態,北京顯然並不諱言,此次軍演便是針對美國近期在台灣事務的系列干涉與錯誤表態,包括拜登出訪前頻釋風聲,暗示台灣可能加入IPEF,以及關於「武力保衛台灣」的屢次「口誤」。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並非拜登首次「口誤」,美方也迅即澄清「對台政策不變」,但北京依舊祭出了東部戰區軍演,並強調是針對美台勾連,全然不如應對中俄聯合巡航般,小心翼翼避免引發區域緊張。其箇中關鍵,便是台灣問題的地位已與過往不同,美國卻仍活在舊時歲月。

回顧過去20餘年,台灣政府是否承認「九二共識」、美國又是否表態遵守「一中政策」,對台海氛圍的形塑至關重要;但時至今日,台海結構已由表態聲明的文字遊戲,進入了實力說話階段,而推動這般進程的,正是美國近年對中美互信的恣意摧毀,以及對「台灣牌」的無節制濫用。

平心而論,美國本意或許是以「台灣牌」牽制中國崛起,但在兩黨對立、選舉政治激化下,其急於求成以至喪失分寸,結果無意識中推倒第一塊骨牌,就此改寫了台海安全結構。如今的北京,愈發願以強硬姿態畫下紅線,美國則陷入了新困境:若真要武力保台,其勢必要增加在台軍事存在,結果便可能是擦槍走火、引爆衝突;但若僅是玩弄文字遊戲,其免不了要在北京紅線警告後澄清「政策未變」,長此以往,將產生中國「成功嚇阻」美國的輿論氛圍,衝擊其大國威望與可信度。

歸根結柢,美國在台海的窘境,並非「面子」與「裡子」二選一,而是伴隨時間流逝,「面子」與「裡子」都將持續減損、難以保值的問題。但面對更加「有所作為」的北京,美國或許終有一日,必須兩害相權取其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