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後中國面臨的地緣政治格局|安邦智庫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隨着俄羅斯軍隊完全控制盧甘斯克州,烏東地區戰局進一步清晰。雖然烏克蘭總統顧問阿列斯托維奇表示,佔領利西昌斯克將是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最後一場勝利,但俄羅斯不會停下腳步。下一步,俄軍將繼續佔領頓涅茨克州全境,尋求完全控制烏東地區兩州。展望未來的烏克蘭戰局,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判斷,俄羅斯的階段目標可能是佔領烏東兩州,以及東南沿海的扎波羅熱州、南部的赫爾松州。在此之後,俄羅斯有可能宣佈實現「特別軍事行動」的戰略目標,並以此為基礎與烏克蘭和北約進行談判。

固守住烏克蘭東部和南部四州以及2014年「收回」的克里米亞共和國,這是俄羅斯通過兩次戰爭行動獲得的籌碼。在北約東擴及烏克蘭投向西方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俄羅斯將通過這五州構建起與北約之間的「戰略屏障」。目前來看,只要美國及北約不親自下場投入戰爭,通過援助烏克蘭來極大地削弱俄羅斯的策略,可能達不到北約希望的結果。毫無疑問,俄羅斯未來會面臨西方世界長期而嚴厲的制裁,將承受「去國家化」的長期壓力。但只要北約不親自下場,俄羅斯應該能夠守住上述戰爭「成果」,並維持與烏克蘭及北約的長期相持局面。

未來的烏克蘭戰爭形態,很可能成為發生在烏克蘭國土上的長期對峙。烏克蘭方面會用游擊戰和不時發起的反擊,繼續襲擾俄羅斯方面佔領的四州領土。而俄羅斯方面則有可能長期佔據這些領土,甚至不排除借鑑克里米亞模式,推動幾個州進行公投之後再併入俄羅斯聯邦。在長期佔領之下,俄羅斯可能會在這些地區重建城市,重啟經濟運行,重建社會秩序。

面對這種戰略「割據」,北約國家在維持對烏軍援、經援以及對俄羅斯長期制裁之外,最大的收穫可能就是重振北約,包括吸收瑞典、芬蘭加入北約,建立30萬人的緊急反應部隊,敦促北約的歐洲盟國提高國防費比例,強化歐洲國家的武裝化。但是,北約不願與俄羅斯發生直接戰爭(這將意味着一場核戰爭)的忌憚,使得北約自設了不可跨越的紅線,這一明顯的底線,也為俄羅斯留出了戰略空間。

可以預見,一個沒有被打垮的俄羅斯,將會與北約在歐洲形成長期僵持的地緣政治格局。

俄羅斯總統普京2022年7月4日聽取國防部長紹伊古對俄軍拿下烏克蘭盧甘斯克州的匯報。普京當天宣布,盧甘斯克之戰取得勝利。(AP)

這種地緣政治格局,會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形成牽制嗎?或者說,俄羅斯發起的烏克蘭戰爭,會削弱美國在印太地區實施以限制中國為核心目標的戰略嗎?

長期以來,美國領導人對於兼顧全球是頗有自信的,認為不論是對中國還是對俄羅斯,美國都能做到「一邊走路,一邊嚼口香糖」。美國的自信,一方面源於對自身作為單極大國的地位和盟友實力有信心,另一方面則源於對俄羅斯的輕視。美國總統拜登就曾表示,俄羅斯是「一個只有核武器和油井的經濟體」。2014年,亞利桑那州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更是刻薄地稱俄羅斯是「偽裝成一個國家的加油站」。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對俄羅斯不屑一顧,稱其僅僅是一個「地區大國」。總體來看,自奧巴馬以來,除了特朗普之外,美國領導人和美國政府普遍對俄羅斯和普京表示出輕視。

實際上,奧巴馬時期,美國國內一直在爭論一個問題——美國的戰略重心究竟應放在哪個地區?「傳統派」認為,歐洲、中東應持續作為美國的外交重心,該地區不僅盟友眾多,而且是世界主要能源產地,與美國有深厚的歷史聯繫。但「亞太派」認為,亞太地區經濟潛力巨大,21世紀是「亞太世紀」,美國應抓住這裏的機會,同時也可一定程度上阻遏中國崛起。兩派爭執不下,於是就有了各種「分心說」——傳統派認為亞太是對中東的「分心」,「亞太派」則認為中東反恐是對亞太的「分心」。

對這種爭論,時任副總統的拜登曾給出答案:美國在「重返亞太」的過程中,完全可以「一邊走路,一邊嚼口香糖」,不會忽視中東或遠離歐洲。奧巴馬的第二個任期內,美國把全球戰略重點轉向了亞太和印太,特朗普政府更是固化了這一戰略轉型,將中國列為美國的長期頭號戰略競爭對手。這一始於奧巴馬、確立於特朗普的國家戰略調整,為拜登政府所完全繼承,成為美國朝野、驢象兩黨都空前認同的國家安全戰略。美國的印太戰略、四方安全對話(QUAD)、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或譯「澳英美聯盟」)、印太經濟框架(IPEF)等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策略,都是以中國為戰略競爭對手做出的安排。

美國總統拜登(中)、韓國總統尹錫悅(左)、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右)6月29日在馬德里北約峰會期間,舉行三國首腦會談。坐在拜登後面的官員分別是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國務卿布林肯及防長奧斯汀。(AP)

在此背景下,俄羅斯發起的烏克蘭戰爭,客觀上對美國的全球戰略形成了一次強干擾,美國及北約盟國必須着手應對烏克蘭戰爭,從地緣政治來看,正如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所言,美國希望假手烏克蘭來極大地削弱俄羅斯。如果烏克蘭戰爭形成長期僵局,深陷戰爭泥潭的恐怕不只俄羅斯和烏克蘭這兩個戰爭當事國。正如安邦研究人員所言,整個歐洲都將深陷其中,受到長期拖累;作為北約「帶頭大哥」的美國,也將會深陷這個僵局,至少會將相當大一部分注意力和資源,投向應對俄羅斯這個「迫在眉睫的威脅」。當然,美國還是堅持完全可以「一邊走路,一邊嚼口香糖」,在對抗俄羅斯的同時,仍然會高度關注中國這個長期戰略競爭對手和美國的最大挑戰者。

然而,美國真的能夠輕鬆應付在歐洲和亞洲發生的兩場地緣政治博弈嗎,而且對手分別是俄羅斯和中國?在我們看來,實際情況可能並不像美國所說的那樣輕鬆。作為戰略恫嚇,美國對中俄兩國都發出警告,這沒什麼問題(實際上,美國目前就是這樣做的)。但如果作為一種戰略去實施,而且要從最壞的可能性來做準備,要應對極端情況,這對美國並不那麼輕鬆。

烏克蘭戰爭引發全球地緣政治格局變化,給中國帶來了新的地緣環境。當美國必須關注歐洲局勢時,其在印太的注意力和策略行動必然會受到一定影響。如果烏克蘭戰爭長期僵持,對北約的牽制也會長期存在。就此而言,烏克蘭戰爭在短期內對中國有一定的戰略「減壓」效果。

不過,這並不意味着中國面臨的戰略環境有根本改變。烏克蘭戰爭加大了歐洲國家對中國的地緣政治「警覺」,此次在馬德里舉行的北約峰會,通過了一份新的「戰略概念」文件,聲稱中國對北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造成挑戰,北約將共同應對中國的「系統性挑戰」。這實際上是對中國做了重新定義,成為北約的「系統性挑戰者」。安邦的研究人員個人認為,北約對中國的重新定義,這是在美國推動之下的基於地緣政治的「預防性策略」,先將中國定義為重要的潛在威脅,今後再在此定義下對中國進行某種限制。

6月26日,德國埃爾毛宮,G7領袖以阿爾卑斯山脈為背景拍攝合照。(美聯社)

那麼,中國應該如何應對這種地緣政治變局呢?

作為不結盟的發展中大國,中國有自己獨立的戰略利益。這種戰略利益不依賴於與任何一個大國的捆綁和結盟,我們將堅持既有的外交原則、基於聯合國框架下的協調機制、基於中國自身的戰略利益來制定自己的戰略、政策和行動。在高度地緣政治化的世界裏,我們也要善於利用形勢和環境的變化,為自己爭取更大的戰略利益。簡單來說,在未來俄羅斯與北約長期僵持和對立的形勢下,中國可以有更大的戰略空間。只要中國自己的策略和政策不出錯,就有可能在世界上發揮獨特的作用:在地緣政治上,中國要成為一個有重要影響力的穩定因素;在經濟上,中國要成為一個有開放度的「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作為一個體量巨大的商業存在,中國與俄羅斯、G7、東盟等多國和國家集團都保持了重要的經濟關係,這是符合多方利益的重要發展地位。

上述這些,就是中國在世界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格局中應該有的角色和定位。

最終分析結論:

烏克蘭戰爭給世界帶來重大變化,面對變局,冷靜認清形勢,發揮自身優勢,謀求發展機遇,抓住時間窗口減輕自身的發展風險,維持穩定的經濟增長,這是中國在世界變局中的發展要務,也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

本文原載於安邦智庫2022年7月5日的「每日經濟」欄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