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能源轉型「提速心切」卻不容樂觀|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今年以來,為對沖國際局勢變化給能源供應帶來的影響,德國經濟與氣候保護部再次提出《可再生能源法(EEG)》立法修正案草案,為的是加速德國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並將實現100%可再生能源供給並放棄化石燃料的目標提前至2035年,以期儘快實現能源轉型。事實上,德國早在2010年就曾提出在2050年前完成100%可再生能源供給的目標。然而隨着歐洲能源轉型趨勢愈演愈烈,德國在2021年將「放棄化石燃料」目標提前至2040年,而今年的修訂又使該時間進一步提前。

撰文:孫瑱 浙江外國語學院教授、環地中海研究院研究員

新政府提出可再生能源發展計劃

2021年底,朔爾茨(Olaf Scholz)領導的德國新政府上台後,確定將「綠色轉型」作為其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承諾加大減排力度,爭取在2045年實現碳中和。隨後,新政府批准了一項補充預算,為氣候與轉型基金注入 600 億歐元融資,並允許更多投資進入綠色轉型領域。

今年年初,新上任的德國經濟和氣候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宣布一份新能源發展計劃,旨在推動綠色轉型,計劃提出到2030年末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將佔德國電力結構的 80%,而2021年德國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僅為41%,較此前提出的「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佔比65%」的目標更是再上一個新台階。

隨後,為應對國際能源局勢的變化,德國政府提出一項能源政策重大改革方案,以期加速可再生能源建設,擺脱對化石燃料進口的嚴重依賴,稱為「復活節一攬子計劃」,業內認為這是德國幾十年來最大的能源政策改革。該方案的核心是可再生能源法(EEG),旨在加強德國能源安全和能源主權,拓展德國在陸地和海上可再生能源建設,減少德國對化石燃料的嚴重依賴,同時也強調了德國綠色轉型計劃的緊迫性。方案對可再生能源提出了更高的容量目標,即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達到80%(約600太瓦時),到2035年實現100%的目標。

為實現這一目標,德國政府提出了幾點重要措施,一是從2023年起取消EEG2021中規定對消費者徵收的稅費(即綠色能源附加費),以此來抵消電費上漲的影響,同時政府預算也將為新能源電站提供融資;二是太陽能補貼,並在公共場所中強制安裝太陽能設備;三是提供2% 的土地用於可再生能源發展,並加快可再生能源擴容和電網擴容,同時要求各州應簡化相應規劃的審批手續。此外,德國還考慮在今年進行國家綠色氫氣戰略審議,啟動追加融資計劃,對氫氣進口進行補貼。

馬克龍與朔爾茨3月11日在凡爾賽宮歐盟峰會時的合照。(美聯社)

新法案也對風電和太陽能發展分別提出了比較具體的目標。其中,每年新增至少1,000萬千瓦陸上風電裝機,到2030年,德國陸上風電累計裝機應達到1.15億千瓦;海上風電也需加快發展步伐,到2030年海上風電裝機應達到30吉瓦,到2035年達到40吉瓦,到2045年達到70吉瓦。太陽能目標則更加雄心勃勃,根據德國的官方預測,從2022年起,德國將逐步增加新建光伏裝機,到2025年前分別新增7吉瓦、9吉瓦、13吉瓦、18吉瓦,此後從2026-2035年每年新增22吉瓦的光伏裝機,到2030年裝機量將達到215吉瓦,到2035年底累計裝機容量達到325吉瓦。此外,政府將簡化規劃和審批程序,增加招標量,加快電網和輸電基礎設施的建設,積極推進電網擴建。

任務艱鉅 恐難一蹴而就

儘管德國政府一直努力進行能源轉型、不斷提高可再生能源佔比,再加上當前國際局勢的倒逼效應,迫使德國政府提出如此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計劃,但就目前形勢來看,這是一項艱鉅的任務,道阻且長,恐難一蹴而就。

首先,德國執政聯盟成員對於法案的部分內容仍無法達成一致。一攬子法案由來自綠黨的哈貝克提出,但執政聯盟中的其他成員表示,在立法過程中還需要對法案內容進行修改。事實上,德國風電產業雖在本世紀初就已實現大規模發展,但此後德國政府不斷出台多部嚴苛的自然保護法,同時一些社會環保組織的訴訟,也直接導致德國風電項目審批緩慢,因此在過去10多年間,德國風電場建設速度遠不及預期。比如,2009至2019年,德國風電裝機增長率僅為9%,增長率遠不及歐洲其他國家。因此,此次重大改革也恐遭到多方阻撓,政策上、法律上都難以平衡。

德國北部的一個風力發電場。(Getty Images)

其次,技術問題將是阻礙可再生能源發展不可忽視的原因。為解決近期能源嚴重短缺這一迫在眉睫的問題,德國曾考慮加強對液化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來彌補能源進口缺口,但這仍與其承諾的減排目標相悖,於是德國把目光投向了氫能源,甚至一度提出了「氫外交」的口號,在今年5月時曾考慮將之前計劃用於液化天然氣的基礎設施進行改建使其能夠用來運輸氫能源。但這一設想目前也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仍有許多技術上的障礙需要突破,比如液化天然氣(LNG)工廠使用的設備目前都不適合用來處理氫氣,像儲罐這種昂貴的設備也不適合拿來容納小小的氫分子,另外,如果氫氣液化後通過海路運輸,需要冷卻至零下250攝氏度以下,而天然氣液化只需冷卻到零下160攝氏度。

再次,可再生能源項目生產擴張需要大量投資,但回報有限。由於許多可再生能源項目建設的原材料和配件價格不斷上漲,可再生能源廠商的利潤正在被不斷增加的投入成本所吞噬。拋開銅、鎳、鈷、鋰、鋼等價格上漲的因素不談,目前企業甚至無法確定如何確保這些原材料的供應。而風力渦輪機制造商則特別容易受到供應鏈瓶頸和高通脹影響。因此,在政府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項目的同時,相關企業的悲觀情緒卻在不斷蔓延。

文章原載於《中國石化》2022年第8期,轉載自「環地中海研究」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