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晶片戰 中國能突圍嗎?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美國對中國發起的「晶片戰」繼續延燒,全球仍在適應新禁令可能產生的廣泛影響之際,美國又向一家科技公司發出警告,指他們違反出口管制。

但是,所涉及的產品不是什麼高端技術產品,而是自上世紀50年代就存在,每部電腦都有的硬碟。

美國數據儲存設備製造商希捷(Seagate)星期三(10月26日)在一份文件中披露,公司已接到美國商務部的警告,指他們違反出口管制法。

熟悉情況的消息人士透露說,涉事的客戶是中國科技公司華為。美國商務部已將華為列入貿易黑名單,未獲官方批准,華為被禁接收美國出口產品和某些外國製造產品。

希捷否認違反美國出口管制。他們堅持硬碟不應受到美國出口法規約束,因為它既不是美國半導體技術下的直接產品,就連製造硬碟設備本身,也不是任何美國半導體技術的直接產品。

至於為什麼被警告,美國商務部拒絕評論。消息人士認為,一種合理的解釋是,凡是使用美國半導體技術製造的設備,都不能用來製造最終產品的零件;無論是生產過程的哪個階段,都必須遵守出口規則。

簡單來說,就是硬碟里的零組件不能使用美國半導體技術製造,製造零件的設備也一樣。

希捷目前正在與商務部合作,並尋求解決這一問題。公司表示,目前無法估計損失或處罰的範圍,但可能面臨每項違規行為高達30萬美元的民事處罰,或兩倍於交易價值的行政費用。

希捷被指觸犯的出口管制是2020年8月修訂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這項條例限制美國公司向華為運送在美國以外製造的物品,旨在削減全球對華為的半導體供應。

兩年後的今天,原本限於華為的類似出口限制在今年10月初已擴展至整個中國大陸,以及在華設立工廠的企業,以全面制約中國的科技發展。新禁令也罕見禁止包括美國公民和綠卡持有者在中國企業支持其先進晶片的「研發或生產」。

圖為2011年,一名記者在美國加州出席由三星舉辦的活動,期間觀看三星矽晶片。(Getty)

如果希捷知情人士解讀無誤,按照美國對華為出口管制的詮釋,這意味美國對華「晶片戰」的範圍可能比外界所理解的更廣泛,它可能還包含美國半導體技術製造的任何零件。

出口管制涵蓋的範圍如果持續擴大,面對「鎖喉」的恐怕不僅是中國晶片業,而是使用美國半導體技術的所有中國相關產業都可能受衝擊。受牽連的也不僅是中國企業,在中國設廠的外企都受影響,要不就關廠,或者將工廠撤移到中國大陸以外地區。

由於許多科技產品的上下游都是環環相扣的,遭受諸多限制後,整個供應鏈難免受嚴重波及。

台灣和韓國晶片業首當其衝

台灣和韓國分別是全球第一和第二大晶片產地。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集邦科技的估算,台灣在全球晶圓代工市場中的市場份額達到62%,韓國則達18%。

儘管像韓國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以及台灣台積電等晶片製造商在美國最新一輪出口管制都獲得一年豁免,讓他們在中國大陸的生產暫保無虞。

但是,這些製造商一致認為,豁免是美國給他們做出改變的最後期限,不是讓他們繼續受益的訊號。

圖為三星電子研發出業內首款LPDDR5X DRAM記憶體,被指有望用於元宇宙。(AP)

《日經新聞網》引述一名消息人士稱,三星電子和SK海力士已開始評估他們在中國運營的商業風險,並為不同的情境進行規劃。

面對美晶片出口管制,SK海力士將2023年資本支出削減一半。公司星期三發佈了第三季度財報,營業利益為1.7萬億韓元,較去年同期減少66.7%,營收同比下降7.0%至11萬億韓元。

SK海力士首席營銷官盧鍾元(Kevin Noh)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指出,公司正為各種突發事件做準備,包括華府禁令可能使他們無法獲得維持無錫DRAM工廠所需的設備。「如果到時候難以維持無錫廠的運作,我們也許必須賣掉這家晶圓廠,或把設備搬回韓國。」

圖為台積電廠房。(台積電提供)

上周,台積電也將2022年的資本支出預期下調約10%至360億美元(約513億新元)。公司管理層也就整個半導體行業在2023年可能出現下行發出預警,指「台積電也難以倖免」。

台積電行政總裁魏哲家事後也被曝在內部信件中鼓勵員工「多陪家人去玩」,休假充電後再繼續努力,引起外界議論台積電產能利用率或許持續下滑。

儘管SK海力士和台積電事後都分別出面澄清,表示沒有「撤出中國」以及「強迫員工休假或有任何無薪假」的計劃。但業界人士認為,此舉只為安撫投資者,而高層對於晶片業的低迷展望已一錘定音。

分析:政策成功與否要看盟友和夥伴在多大程度上配合美國

美國通過晶片禁令試圖遏制中國在新興技術方面的發展已成定局,但有分析認為中國未必因此進入死胡同,北京仍可通過加強與美國盟友的協調,以減緩美國出口管制的衝擊力。

據港媒報道,布魯金斯學會東亞政策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韓國基金會韓國研究主席安德魯・楊(譯音)說:「美國的盟友和夥伴會在以多大程度上配合這一禁令,將關係到政策的影響力。」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艾倫也認同楊的說法。他說,美國須確保所有盟友「在壓制中國半導體產業方面都朝着同一方向前進」。

艾倫在本月早些時候的一篇博文中寫道,「要將這些單邊出口管制變成多邊控制將是一個重大挑戰」。他預計,這將是白宮與歐洲、日本、台灣和韓國未來討論的一個關鍵外交優先事項。

圖為2022年冬季奧運會2022年2月2日在中國張家口舉行之前,美國和中國國旗在雲頂滑雪公園飄揚。(AP)

中國是半導體的最大消費國,佔全球晶片需求量的45%。除了美國,中國過去一直依賴從日本、韓國和歐洲進口先進的晶片和相關設備,來滿足龐大需求,彌補產能缺口。

卡內基亞洲項目的高級研究員李忠民認為,西方國家在制衡中國的戰略上要達成共識存在巨大挑戰,因為美國的盟友和夥伴都與中國有着重要的經濟聯繫。

李忠民說:「韓國將與美國保持非常密切的聯繫,但隨着美國與中國競爭加劇,韓國盲目跟從美國的態勢將會後退。」

禁令或迫使中國自力更生 加快建立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

美國出台晶片出口管制後,台灣政府第一時間表明將予以配合。分析指出,像德國或荷蘭等工業強國可能不太願意限制他們與中國的關係。

墨卡托中國研究所的首席分析師尼斯-格倫伯格說:「我們一直如此依賴與中國貿易關係的某些關鍵部分,很難改變這一點。」

分析家認為,美國對半導體出口的限制短期內會抑制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整合。但長期下來,這也迫使中國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自力更生,加大力度建立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

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中國的人工智能投資在2026年可以達到266.9億美元,佔全球投資約8.9%左右。這將使中國在亞太地區排名第一,超過澳大利亞。

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的研究也顯示,雖然中國在半導體產業鏈上的努力尚未取得實質成果,整體市場份額和利潤率仍然很低,但它正在晶片行業一些領域悄然取得進展。Natixis說,中國的全球製造能力份額從2019年的20%增長到2021年的24%。

另一方面,有分析也指中國可利用其與個別國家和公司在貿易關係,說服它們不要與美國一道實施這種削弱性的出口管制,以限制美國出口管制欲達到的預期效果。

不過,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埃雷羅指出,許多外國企業最擔心的問題是,他們能否承擔不遵守美國出口管制的後果。「如果你不遵守,你可能會面臨同樣的出口管制。」

科技已成大國博弈的前沿陣地,全球晶片產業和電子產品供應鏈的動盪恐怕要持續一段時間。這不止是一場中美之間的科技戰,也是一場涉及多國和地區的外交戰,在技術層面之外,各國也將捲入激烈的外交博弈中。就看各國政府,特別是中國新一屆領導班子,是否能通過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把供應鏈危機降到最低。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