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訪華|朔爾茨對華政策舉棋不定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如何在複雜的世界格局面前,算計到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在中國市場獲取利潤的誘惑,正等着朔爾茨的到來。

作者:金建國,上海時事評論員

善於理性思維的德意志民族,如何在複雜的世界格局面前,算計到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在中國市場獲取利潤的誘惑,正等着朔爾茨的到來。

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首次訪問中國,隨行的還有一個德國經濟代表團。這是朔爾茨在中共二十大後獻給中國的政治大禮,但不等於朔爾茨政府對華政策遵循默克爾的軌跡;雖然有默克爾的痕跡,但已回不到默克爾對華政策的老路。根本原因是中西方關係已經發生了原則性的改變。

這一改變的特徵是,世界格局既有中國與發達國家在全球化經濟上留下的互依互存、深刻又難以抹去的烙印,又有後冷戰時代結束而形成的中西方政治對立。互依互存的經濟關係,總要求決策者能顧及經濟利益,繼續發展中西方經貿關係;政治的對立則迫使決策者為長期利益,尋求供應鏈的安全和彈性,尋求與志同道合的國家建立更緊密的貿易和投資關係。

朔爾茨本人面對這樣的格局舉棋不定。俄烏戰爭爆發後,德國政府對俄烏兩國的決策左右搖擺,朔爾茨對烏克蘭軍援的積極性遠不如波蘭等小國,更比不上美英。許多德國政客公開承認他們看錯了普京的真實面目,德國總統施泰因邁爾也道歉,稱利用貿易和能源與莫斯科建立橋樑是錯誤的。但這只是在價值觀層面的反應。在美國號召西方盟國全力支持烏克蘭、制裁俄羅斯之際,並不積極主動,軍援的實際行動很遲緩,反映了德國很難割捨與俄羅斯的經濟聯繫。

朔爾茨面對中國也是如此,顯示他的政府的對華政策尚未成形。一方面,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已在戰略上確定中國是敵人,尤其是中共二十大,提供給西方世界的結論是中國決心與西方為敵。法國《世界報》刊出駐北京記者勒梅特撰寫的系列報道《二十大前的中國》,他在第四篇中寫道,中國指定西方是其敵人。勒梅特指出,2012年後中共煽動了狂熱民族主義,並將西方指定為中國敵人。2009年美國國務院依舊對中國充滿信心,維基解密連續第二年披露的文件顯示,美國國務院認為,中國未來的領導人是「極其務實和注重實際的,驅動他的,不是意識形態,而是雄心和自我保護的混合體」。

這一評價是錯的。2013年4月中共中央就在內部秘密散發了一份關於「意識形態領域」的重要文件,列出七個永遠不應該強調、不應該討論的主題。中共已經轉向意識形態鬥爭。

10月4日,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評論,現在的中國對世界是很危險的,會增加與國際社會的衝突。10月17日,在德國聯邦議院舉行的德國三大情報機構年度公開聽證會上,聯邦情報局局長卡爾說,必須重視「全球崛起的專制中國」所帶來的威脅。歐洲議會中國小組主席、綠黨議員比蒂科夫說,中國正在對歐洲的價值觀、利益和民主生活方式構成威脅。

德國面對現在的中國能無動於衷嗎?更何況在重置全球供應鏈的名義下和俄烏戰爭的教訓,都促使德國政府和企業重新考慮過於依賴大國經濟的不確定性。朔爾茨8月曾說,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已成為德國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他呼籲德國企業不要過於依賴中國,而是要依靠多樣化的供應鏈。9月份,德意志銀行行長澤温在一個銀行業峰會上指出,應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中國日益孤立和緊張的局勢,特別是與美國的關係日益緊張,給德國帶來很大的風險。

但另一方面,德國企業真的捨得與中國經濟部分脱鈎嗎?8月份,德國經濟研究所前所長辛恩對媒體說,貿易促使合作伙伴在衝突中不會過於氣勢洶洶,「要想在經濟上不依賴中國很困難。中國太巨大,太有活力,太發達了」。

中資入股漢堡港方案引起德國內部及歐盟反對,最終中遠集團只能收購24.9%股份。 (Getty)

德國經濟研究所不久前的一份報告指出,如果德國和中國發生貿易戰,德方損失將是英國脱歐所帶來損失的六倍,汽車產業將首當其衝。研究結果顯示,德國汽車製造業產值將減少8.5%,即83.06億美元。此外,運輸設備製造商和機械設備製造商將受重創,產值分別減少15.29億美元和52.01億美元。中國依舊是德國最重要貿易伙伴,2021年兩國間貿易總額達2450億歐元。德國《奧格斯堡匯報》評論說:德國別無選擇,只能忍受中國。朔爾茨必須延長與中國的聯盟。9月份,德國金屬和電氣行業僱主協會的負責人說,德國工業在短期內幾乎無法改變對中國的依賴。

德國政府面對中國出現不一致的聲音。經濟部長哈貝克9月13日在受訪時說,德國政府正在擬定新的政策,要降低對中國原材料、電池、半導體的依賴,而且在與北京貿易往來上「不再天真」。他說,歐洲不應該支持一帶一路倡議。德國不允許北京的保護主義扭曲競爭,也不會在損失貿易的威脅下退縮而不對侵犯人權提出批評,「我們不能讓自己被人勒索」。

在是否允許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集裝箱碼頭運營公司的問題上,德國政府也產生分歧。德國經濟部、內政部、國防部等部門一致反對中資入股漢堡港;但漢堡方面警告德國政府,不要禁止中遠集團的這項計劃。漢堡港市場部董事馬特恩說:「中國人進入運營公司對港口來說是一個巨大收穫,而不是一種威脅,尤其是中遠公司很快就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航運公司。」

朔爾茨既支持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也支持與中國發展貿易,他表現得此一時彼一時。他最近向媒體說,歐盟必須保持作為開放的貿易伙伴。法國總統馬克龍當時發出與他不一樣的聲音:「我們(歐盟)過去在向中國出售基礎設施方面犯了戰略錯誤。」朔爾茨對華態度的前後不一致,與歐盟對華政策的搖擺如出一轍,也就是說,歐盟與德國一樣都在艱難選擇對華政策。

歐盟外交服務機構提供的一份報告認為,中歐雙方民主與專制的制度性抗爭已經全面展開。北京所希望的「新世界秩序」同歐洲人的設想格格不入。10月17日,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博雷利指出,歐盟應將中國視為一個競爭者,減少對其經濟的依賴。但10月21日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則說,今後歐盟將在對華關係中採取雙軌策略:一方面各成員國不願再天真地看待中國,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衝突對抗的邏輯。

善於理性思維的德意志民族,如何在複雜的世界格局面前,算計到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在中國這邊,牢記馬克思的話「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資本就敢於踐踏人間一切法律」。在中國市場獲取利潤的誘惑,正等着朔爾茨的到來。7月份中國高調宣布,與空中巴士簽下總價值約370億美元的採購大單,這次中國會給朔爾茨一個什麼樣的經濟大禮包?拿到經濟利益的朔爾茨,能更明確對華政策的方向嗎?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