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的夢想與現實 基輔與英美在戰爭目標的落差|專家有話說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俄烏戰爭爆發後,在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鼎力支持下,烏克蘭人不僅頂住了俄羅斯軍隊的進攻,而且更借助西方的援助,在戰場上逐步取得了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英美與烏克蘭就戰爭目標的分歧開始暴露出來。
本文原載於「山海之君」及「奧利瓦雷斯公爵」微信公眾號。

對於烏克蘭來說,這場戰爭的主要目標,在於避免第二場戰爭以及在未來新的俄烏戰爭中建立烏克蘭的戰爭優勢。

烏克蘭就像1918年一戰末期的法國,法國對戰爭的追求,不僅僅是在戰場上擊退德國人,更在於法國人認為德國人肯定會在失敗之後復仇,他們必須盡可能避免第二次戰爭或者至此之前削弱德國人。

所以,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法國的要求實際上是肢解德國,在法國看來,一個統一的德國終究會帶來第二次德國對法國的進攻。今天的烏克蘭也是如此,烏克蘭和當年的法國一樣,都是直接處於對俄陣線的最前沿,烏克蘭的戰爭目標與波羅的海國家和波蘭一樣,乃尋求盡可能在戰爭中削弱俄國,最好使其陷入四分五裂和動盪,從而為其徹底解除未來的戰爭風險。

在這種思維主導下,收復克里米亞乃是烏克蘭人的最低戰爭目標追求,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基本穩定的安全國防陣線,從而在第二次戰爭中不至於如此次初期這般被動。

而且借助克里米亞的成功,可以加劇俄國內部的動盪,從而更大程度上削弱俄國。

然而,烏克蘭這種追求,顯然不符合英美的追求。

對於英美來說,其是以全球視野看待這場戰爭的,其戰略目標在於歐亞大陸的均勢和安全,而非俄羅斯作為歐亞大國的徹底崩潰。

的確,英美從來都不可能容忍普京夢想之大俄羅斯帝國的重現,因為那意味著歐洲均勢的破產,但也不能容忍俄羅斯帝國的徹底瓦解,因為那意味著突厥穆斯林和中國對歐亞大陸的進一步控制以及歐亞大陸的動盪。

所以,英美不會支持烏克蘭徹底打垮俄國的追求,英美需要一場烏克蘭的有限勝利,而非徹底的壓倒性征服。在這種視野下,英美恰恰不可能支持烏克蘭人收復克里米亞的主張——因為這不僅僅意味著俄國的崩潰可能性,也代表著戰爭風險的失控——澤連斯基將體會到克萊蒙梭對英美的怨恨。

因此,未來英美與烏克蘭之間的分歧會隨著烏克蘭軍隊的不斷勝利而日益明顯,當戰爭之神踏入克里米亞的境內之時,英美與烏克蘭的矛盾也將逐步公開化,這也將代表著戰爭對於英美愈來愈是一場負擔而非一場榮耀,最終,在英美的壓迫下,戰爭也將逐漸步入尾聲。

至於普京大帝的未來和澤連斯基的夢想,則可能是這個過程中唯二被犧牲的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