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研團隊建立亞洲水稻基因資料庫 有助設計品種去蕪存菁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4月26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雜誌線上長文報道「301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成果。該研究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聯合國際水稻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等16家單位共同完成。
內地《經濟日報》4月29日報道,此科技成果將推動水稻規模化基因發掘,以及水稻複雜性狀份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準,加快優質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

中美科研團隊建立亞洲水稻基因資料庫,有助設計品種去蕪存菁。(中新社)

2011年9月份,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國際水稻研究所等16家單位共同啟動「3000份水稻基因組研究計劃」,採用3010份水稻材料,來自中國及南亞、東南亞等89個國家,經嚴格和精確分層取樣,代表78萬份水稻種質資源約95%的遺傳多樣性。

就個別性狀鎖定相關基因

研究發起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黎志康認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僅僅是一個開端,人們可以從中找到與任何性狀相關的關鍵基因,並應用到育種實踐中。這將為開展水稻全基因組分子設計育種,提供足夠的基因來源和精確遺傳信息,為培育高產、優質、多抗水稻新品種奠定基礎。

該研究為每個母本中的所有基因貼上「標籤」,每份母本所對應著基因一目了然,使本身抽象的基因轉化為育種專家能夠讀懂的資料。黎志康預料在未來的3年到5年,育種專家將可藉此達成一大批相關成果。

專家:通過育種手段補上所需基因

黎志康說:「現在,通過全基因組掃描,我們可以找到特定品種某個性狀的缺失具體是由哪個或哪些基因出現了問題,然後從哪個親本裡可以獲得所缺少的基因,再通過最佳育種手段將所需基因補上,就可以育成所需要的新品種。」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劉春明說:「過去5年,在生命科學領域產生最大的、革命性的新技術就是基因編輯,我們能夠非常有效地對基因組任何一個點位進行調整改變。這套技術將完全改變農業研究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