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學者發現古代陶片存有「字痕」 刊出研究成果後始知擺烏龍

撰文:孫聖然
出版:更新:

近日,內地考古研究相關工作鬧出一樁「烏龍」事件。從事考古與文物學術研究的研究員李維明認為,曾經於河南洛陽的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片,表面存有多個字痕,對探討二里頭文化、文字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惟中國文物報社旗下微信公眾號「文博中國」回應指,「此陶片上所謂『字痕』,為整理過程中記號筆的筆道和原器表裂痕等」。

周三(17日),「文博中國」刊發文章《夏文化|李維明:二里頭遺址祭祀陶文初識》。文章中指,2000年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考古工作者在二里頭遺址Ⅲ區二里頭文化層中發掘出土一塊不規則形殘陶片(2000ⅢT4⑩:40),定為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遺物。李維明仔細觀察這塊陶片後認為,這不是一塊普通的陶片,因為在這塊陶片表面存有多個字痕。對於探尋二里頭文化文字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考古發現。陶片特徵為夾砂灰陶,素面磨光,陶胎較厚。表面顯示字痕似不少於4個字。

據了解,李維明於1956年出生於河南洛陽,北京大學考古系畢業,歷史學博士。曾任中國國家博物館原學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館員。從事考古與文物學術研究。2003年4月曾在3000多年前的一段商代牛肋骨刻辭上發現第11個殘存文字。

在文章中,李維明將陶片上的四個「符號」釋讀為:

文章中,李維明對陶片上的四個「符號」進行釋讀。(澎湃新聞)

在該篇文章中,李維明表示,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地層出土祭祀陶文,對探討二里頭文化(夏文化)文字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首先,這塊存有祭祀陶文的陶片曾斷為兩塊,經粘對修復後顯示其上陶文字數至少有四個字。這一現象啟示,以往有些二里頭文化殘陶片上所存單個或殘缺字,存在因陶器破碎導致文辭分離的可能性。其次,陶文簡要記述地點、用牲、數量、祭祀等敘事內容。從而證明二里頭文化有記事文字,按照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的學說, 夏文化有文字的學術判斷因此得以證實。最後,上述陶文與鄭州二里岡早商文化牛骨刻辭,殷墟晚商文化甲骨卜辭文句結構近似,顯示二里頭文化文字與商文化文字具有傳承關係,確認二里頭文化(夏文化)文字是商文化文字之源。

但是,李維明的研究成果,在發布僅一天后,就被證實是「烏龍」。微信公眾號「文博中國」稱,此陶片上所謂「字痕」,為整理過程中記號筆的筆道和原器表裂痕等。早年整理資料過程中用記號筆劃線,確有不規範之處,對大家使用資料進行研究造成了一些誤導,在此深表歉意,將在以後工作中更加註意操作規範。「李先生認為二里頭文化存在文字,我們贊同這一觀點,將在今後的田野考古工作中更加關注有關細節」。

周五(19日),國家博物館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表示,李維明在研究時所依據的是公開發布的圖片資料,因此造成「誤判」,整件事是一次「誤會」,希望今後研究機構和考古隊方面加強溝通。

二里頭遺址祭祀陶文中蛇(龍)字與鑲嵌綠松石龍造型比較。(文博中國微信公眾號)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