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天氣預報】多雲有雨最高22度 100年前香港咁啱又有大地震?

撰文:藍善婷
出版:更新:

東北季候風正影響華南沿岸,同時一道雲帶為南海北部帶來有雨的天氣。今日大致多雲,氣溫介乎18至22度。昨日發生的地震,香港天文台的分析顯示本港的地震烈度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第IV (四)度,即懸掛的物件擺動。門、窗、碗碟發出響聲。

預測本港地區今日大致多雲,早上部分時間天色明朗,稍後有幾陣雨。市區最低氣溫約18度,新界再低一兩度,最高氣溫約22度,吹和緩北至東北風。預測今日的最高紫外線指數大約是5,強度屬於中等。熱帶低氣壓萬宜,已減弱為低壓區。集結在沖繩島之東南約680公里,預料向北或東北偏北移動,橫過西北太平洋並逐漸消散。

東北季候風會在今明兩天持續影響華南,展望星期三有幾陣雨。受較乾燥的季候風補充影響,本週後期華南地區天色好轉,部分時間有陽光。預料另一股東北季候風會在下週中期影響華南。

本週後期部分時間有陽光。(香港天文台)

昨日(26日)上午7時57分,台灣海峽發生一次黎克特制5.9級地震,震中位於香港之東北偏東約470公里,震源深度約為10至20公里。香港天文台接獲近千名市民的有感地震報告,成為有紀錄以來第二多報告數目的地震;而正好在100年前,本港發生了有史以來最震感最強烈的地震。

香港天文台接獲近千名市民的有感地震報告,指震動維持數秒,今次地震是自1979年有紀錄以來接獲第二多市民報告有感地震數目。最多的一次是2013年2月22日的廣東河源地震,雖然該次地震只有4.8級,烈度3級,但天文台接獲逾5千宗有感地震報告。

無獨有偶,剛好在100年前的1918年2月13日,本港錄得有史以來最震感最強烈的7.3級地震,烈度達到6至7級,震中位於距離香港300多公里,汕頭對開海面上的南澳島附近,地震後的兩天內先後再出現多次餘震。

雖然香港不是位於活躍的地震帶內,根據《士蔑報》(HongKongTelegraph)當年的報導,地震發生時全香港均感受到震動,幾乎所有建築物都在搖晃,尤其是中區更出現一片恐慌,多人從猛烈搖晃的建築物湧到街上,更有婦孺受驚暈倒,亦令香港多幢建築物在該兩天的地震中受損。

1918年2月13和14日香港的有感地震紀錄。(香港天文台)

至於常用於描述地震的黎克特制的震級,和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1956年版本)有何分別呢?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陳世倜回應《香港01》查詢時指解釋,「地震震級代表由震源釋放出來的能量,如台灣海峽發生的地震震級就是5.9級,但當我們說某一個地點,例如香港感受到的烈度,就會視乎地點不同,與震源距離相關。」因此每個地點的烈度有所不同。

陳主任表示,不少市民在今次的報告中形容看見懸掛的物件擺動,就如有大型車輛經過的聲音、震動,室內的木門、窗及碗碟等發出聲響,而天文台根據這些報告,將地震的烈度評為第4度。

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香港天文台)